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观
每个教师在课堂对话中都会遭遇沉默,可你有没有想过,沉默真的只是学生不懂这个问题吗?
我们常常以“是否发出声音”和“我是否听到”来界定沉默,所以沉默往往被视为阻碍师生对话与教学开展的障碍,也成为教师极力消除的对象。但透视沉默我们会发现,沉默反而蕴含着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及对学生深入访谈,我发现课堂主要存在“发展型沉默”“抑制型沉默”“障碍型沉默”“逃避型沉默”“对立型沉默”等5种类型的沉默,对沉默现象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教师正确、合理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
不必说——需要创造、维持的发展型沉默
不必说,即学生被深度卷入课堂对话之中认真倾听、整合他人观点而表现出的沉思、不作声状态,学生暂时作为沉默者建构自己的观点,为随时加入课堂对话做好准备。这种沉默被理解为没有说的必要,即“必要的沉默”,它往往被视作学生深度介入课堂对话的前提。这种类型的沉默多发生在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析”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因为面对新问题、新情境产生认知冲突,需要“沉默”思考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由于“不必说”是积极思考、建构、拓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发展型沉默。
教师不要试图打破这种沉默,而需要有意识去引导、创造、维持发展型沉默。倘若掌控课堂对话的教师没有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沉默时间,或者没有意识到“不必说”潜在的教育深意,而催促学生放弃沉默投入对话,便会打断学生的思考。此时学生带着未经消化的观念进入课堂,也会让课堂陷于低效对话之中。
发展型沉默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权利。教师需要小心呵护学生思考的火苗,维护学生沉默的权利。例如,可以用引导性语言为学生的沉默搭建“脚手架”:“多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倘若换个词,你觉得用什么合适呢”;也可以设定一些规则,比如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策略是:“请大家思考一分钟”“请大家先把观点写在纸上”等。“不必说”的沉默是课堂积极思考的“语言”,是积极的沉默。
不可说——需要反思、转化的抑制型沉默
不可说,即在对话情境中学生认知冲突唤起又被压抑而难以言说的状况。具体而言,在课堂对话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认知产生冲突,忌惮于知识权威(教师、教材)而压抑自己的观点、抑制自己对话欲望的过程。认知冲突与道德压力是“不可说”产生的必要条件。由于学生在认知冲突与道德压力的博弈下抑制了自己言说的欲望,我们可以把这种沉默称为抑制性沉默。抑制性沉默压制学生的思维创造、发散,是需要反思和转化的沉默。
抑制性沉默往往发生在师生问答情境中,尤其是封闭性问题对话中,即对或错、好或坏、优或劣等非此即彼的问答。封闭性问题意味着知识的客观性与答案的唯一性,学生在对话中小心试探作为客观知识权威“代言人”——教师的暗示,并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现实中,许多问题处于模糊地带,这些模糊地带往往成为创造、创新的生长点。
对于此类沉默,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环境,尽量减少封闭性话题和唯一的答案,让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要创设轻松、舒适的对话环境,消除知识权威,激发学生对话的主动性。此外,对于封闭或半封闭性对话,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让“沉默”发声,如“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请举手”,鼓励批判、质疑的声音。
不会说——需要自省、补偿的障碍型沉默
不会说,即对话超过学生的认知难度或偏离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而难以领会、表达的现象。这是课堂对话中较为常见的沉默,也是教师最为熟悉和最易将之泛化的沉默。只要学生不说话,教师很容易就认为学生遇到认知困难了,应降低难度、掰开揉碎、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对话。殊不知,有些对话是不必说也不可说的,说多了反而适得其反。这种沉默往往是由认知障碍造成的,可以称作障碍型沉默。
造成障碍型沉默的根本原因是认知难度过大。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呈现的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学生个别化认知发展差异造成的。前者表现为大范围的噤声,后者则是个别化失语。对于大范围“不会说”,教师需要系统反思教学中哪个步骤、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将学生拉回最近发展区;对于个别化“不会说”,教师也不能忽视,应设置个性化对话和作业积极干预、补偿。
不敢说——需要减压、诱导的逃避型沉默
不敢说,即学生惮于教师的评价压力会说、能说、想说而不敢说。为了扫清课堂沉默的阴影,许多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旦这些评价过多地涉及利害关系,就会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为维持“好孩子”“优等生”的形象,消除评价压力,一些学生就会抑制说话的冲动。我会说,但我不想说,因为我怕说。不敢说很大程度上是学生逃避评价压力造成的,因此可以称作逃避型沉默。
对于逃避型沉默,教师要把握好激励学生参与对话的尺度,设计低利害或无利害激励制度,降低学生对话的参与成本,减轻学生的参与压力。为学生参与对话创设舒适的心理环境比建立庞杂的制度环境更重要。
不屑说——需要疏通、化解的对立型沉默
不屑说,即学生对认知范围内或超出认知范围的问题一概不予理睬,始终作为局外人游离于课堂对话之外的表现。几乎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种排斥对话的沉默,这种沉默往往发生在班级几个特定的学生身上。一方面,不屑说是一种逃避行为,为获得安全感而拒绝一切对话;另一方面,不屑说是一种对教师的反抗行为。由于不屑说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紧张师生关系的反映,我们可以称之为对立型沉默。
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是长期得不到沟通、排解造成的,这种关系辐射到课堂对话中,导致了不屑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屑”绝不仅是一种狂躁和对抗情绪的宣泄,而是渴望理解和沟通的冲动,不屑的背后其实是内心的柔软和脆弱。真诚的对话和关怀是根治、消除对立型沉默的基本路径。
课堂的沉默是复杂多样的,每一种沉默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倾听沉默、趋利避害是一种教学智慧。作为课堂对话的发起者、调控者,教师修炼倾听沉默的智慧,敏锐观察不同类型的沉默,理解沉默的发生机制并科学应对,才能真正建立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