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丢了“课本”与“重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目前语文考查的基本形式。但我发现,当下中国教育开始轻视两个关键词——课本和重复。

  课本从字面意义上完全可以理解为“课业之根本”。而关于重复,孔子就曾多次强调,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活动对这两个词极为重视,因为过去封建科举时代的选文几乎都是经典,考试内容也脱离不开这些内容。因此,“背”功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而在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开始强调广泛阅读和创新思维,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刻板的重复记忆和训练。因此,我们对课本越来越轻视,有不少人动辄搬出叶圣陶先生的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自己辩护,殊不知叶老接着说,“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还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以课本为基点,顺着课本延伸出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思路。

  在我看来,阅读可以分为3个层次: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正如人的交友,有刎颈之交,为自己出生入死、两肋插刀的死党;有同甘苦、共患难、出谋划策的密友;当然也有互通信息、偶尔帮些小忙的泛泛之交。我认为,课本就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层,是根,是本,是精神成长的支柱,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当然,课文也要根据师生的特点分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作出轻重、详略的处理。有些文章要全文详细讲解,有些文章要整体充分体悟,有些文章要重点选取精彩部分学习、借鉴,有些文章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有些文章则要以练代讲。因为,就课文选取的标准来看,虽然基本都是文质兼美,但有些侧重写作技巧,有些侧重人文思想,有些侧重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有些侧重文化知识,不一而足。初入门的教师讲课不懂取舍和侧重,每一篇课文都要三维目标一个不缺、字词句段篇章一点不落,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往往变为“面面俱到,就是全都不到”。

  但是,这种取舍和详略的处理,一定是在教师对课文熟练掌握、精到分析之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熟练把握教材的每一个文本,而不是“讲不了的不讲,不喜欢的不讲”。对教材全面而熟练的把握、有特色的处理,是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考验。

  特别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要关注方法论的研究。与其他学科较为不同的是,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更多依赖教师的感悟与总结。一个掌握阅读方法的人往往懂得写作,一个懂得写作的人一定懂得阅读技巧。一个不懂阅读与写作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自然过于肤浅。  

  比如《荷塘月色》一文,几乎是写景散文的技巧大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文眼,也是全文的基调;开头几段大量使用副词,如“颇、忽然、总该、更加、好像,也好像”等强调心情,“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静静、薄薄”等叠词则是营造氛围;第四段写月下的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是整体事物分开写的范例;第五段写荷塘的月色,用具体意象反衬月色,则可以看作抽象事物具象化描写的范例;第六段写荷塘周围的景物,则是用周围事物衬托核心事物的范例;后面对《采莲赋》《西洲曲》的引用,则是运用联想使文章变得灵动……如果教师这样指导,学生至少会对写景散文有一个大概的掌握。

  当然,《祝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则可以当作记叙文的范本来模仿。《劝学》《师说》《马说》等文章是学习议论文的经典文章……每一种文体,我们选几篇文章反复阅读与模仿,写作的能力自然会快速提升。

  一个教师花了许多年甚至是整个教学生涯都在与教材打交道,然而里面的有些课文却不熟悉、讲不了;一个学生花了十几年时间学习课文,既没有学到阅读写作的技巧,也没有促进精神的成长,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世界上哪一种技能不是通过反复训练才形成的?阅读和写作能例外吗?因此,要想学好语文,一定要借助优秀的文章特别是课本的范文,反复阅读、反复修改、举一反三,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不反对大量阅读,但是经典的东西一定要读熟、读透、读到骨髓里,然后才能化用。因此,重视课本、重视重复,就是遵循规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