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知识的超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平:上文所说的8字箴言,核心在“相信”,最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多年课改,让教师相信学生、让校长相信教师难;反过来,让学生相信教师或者让教师相信校长也不容易。课改难以推进的症结可能就在这里。

  杜金山:本期我们再来谈谈高效课堂提出的“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所有课改成功的同道,对这10个字不仅耳熟能详,而且还必然悟得了其中三昧。

  先说一下“知识的超市”。高效课堂提出知识超市的概念,其中蕴含的课改深意到底是什么?与以前的课改相比,在本质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好教育的终极标准是为每个生命的主动发展提供可选择的环境和条件。由于每个生命都不相同,所以成长需要的条件和环境也各有差异,好教育就是能够满足这种类似成长主体“私人订制”需要的教育。怎么满足?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分”,一条是“合”。

  

  李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分”。比如,从前盛行分重点学校、重点班,现在实行分类指导和分层走班等,出发点都是用“分”的方法尽可能将“胃口”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空间,以便于提供适合这个群体需要的教育环境或条件。

  杜金山: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由于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随着社会进步,公民的法治意识增强,被叫停只是时间问题。在教育内部,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也是违背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分重点学校、重点班都是用成绩总分划分的,这种简单的划分,在貌似公平的外表下,掩盖了对学生生命个体差异的不尊重,在这种“分”中,学生完全被置于被动地位,没有选择权。

  分类指导和分类走班面临同样的问题,解决之道有二:第一,在提供的教育环境、条件元素中,除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针对性有所区别外,作为学习条件的师资,不能采取所谓的优质对优质的方法,必须平行分配,一视同仁;第二,无论是分层还是分类,都必须把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学科和个人意愿申报,并且允许在试学一定时间后,给予再次选择的权利。

  无论如何,想到用“分”的方法满足生命成长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需求,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分”看似为了学的方便,教和教师依然是主动的,学和学生还是被动的。

  

  李平:那么,高效课堂为何选择了“合”的渠道,又是如何实现的?

  杜金山:简单说,“分”是把学生分成需求相近的团体,然后把他们领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品牌店”;“合”则不必把学生分成各种层次的需求团体,而是直接把所有学生领到了“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型超市,让不同需求的学生自己挑选得到满足。

  

  李平:“合”避免了“分”存在的风险,完全保证了教育公平性原则和对学生差异性需求的尊重。问题是,如何制造这样的“超市”?

  杜金山:分析得很好!“超市”型的满足,符合了生命成长的“道”。

  高效课堂建立知识的超市,并不完全依靠教师、教材、教辅和互联网。这些资源,高效课堂一样也不排斥,那些以为高效课堂排斥教师、排斥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说法,其实是误解。当然高效课堂知识的超市,可不是仅靠这几个“供应商”就能满足的,其最重要的供应商,恰恰是被传统课堂视为“服务”对象的学生。

  

  李平:学生是资源!是高效课堂的学生观。

  杜金山:十几年前,我们就响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资源、管理资源和教育资源的理念。同学,不仅仅表征了一种身份关系,还是资源的相互提供者和一种学习方法。

  请所有准备课改的教师先牢牢树立这样的观念:学生是资源!那么,面对资源,我们该怎么做?

  李平:是资源当然不能浪费,第一个想法就是开发和利用;第二个想法就是保护和增值。

  杜金山:面对资源,人们很简单地就会进入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的行为中。但是中国的教育,恰恰欠缺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和保护。

  至于到底如何理解和发掘、利用、增值和保护这份极为重要和优质的资源,我们在后面将进行专题论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