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之基,也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区域实现了基本均衡后,如何向优质均衡提升,又如何在教育的动态平衡中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以新机制、新思路、新规划为落脚点,在
作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以“生态教育,特色翠屏”的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新机制、新思路、新规划为落脚点,近年来逐渐形成办学条件现代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学校管理人文化、区域教育特色化的发展格局。吸引了来自山东青岛、广东深圳、重庆铜梁、成都武侯区、资阳雁江区等地近200个教育考察团探访交流。
教育同行感兴趣的是,达到基本均衡后翠屏区着力建设的“生态教育”。翠屏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耀学这样解读“生态教育”:“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
优质均衡新机制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在翠屏区,区党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教育部门不是孤军作战,而是集团军“会战”。该区成立由区长挂帅,各区级部门、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全区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建立持续投入的长效机制,绘制优质教育发展的“新地图”。
翠屏区持续投入4.39亿元,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学生食堂建设、教师周转房(休息室)建设和学校畅通建设等“四大工程”;全面推进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运动场、课桌凳、改水改厕等“十小建设工程”,并在全市率先推进教育信息化先行区建设,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基础架构基本建成。大投入下的工程建设,为区域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资水平是生态教育的关键推进力量。为此,翠屏区建立“教育奖励基金”,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农村岗位奖励制度、教师住房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教师激励保障机制。秉承教育生态和谐多元的原则,组建8个“名师工作室”,建立教师协作共同体,采取校内合作、师徒结对、团队建设、扩大教师专业发展空间,为教师提供开放、自由、个性化信息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新思路 建设结构合理的生态教育体系
建构生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改革的横切面看,是一项综合性“全链条”改革。为此,翠屏区运用协调发展新思路,建设生态教育结构体系。
普惠性发展学前教育。翠屏区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1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完成独立建制,依托城区6所省、市级示范幼儿园,组建6个学前教育集团,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新格局。
高水平发展义务教育。翠屏区坚持资源配置均衡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就读机会均等化、城乡学校“一体化”原则,落实倾斜性投入。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亲情小屋,开通240部亲情电话。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区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管理体系,统筹安置入学,每年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500余人,全区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2万余人。探索城乡学校同步协调发展的规律,构建城乡学校联动发展的有效操作体系。运用城市学校“组团式”、强弱学校“托管式”、公民办学校“联盟式”、城乡学校“捆绑式”、乡镇学校“学区式”的策略,有效弥补了农村学校、村级学校“短板”。
品牌化发展高中教育。顺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翠屏区着力打造高中教育品牌,宜宾市四中顺利通过省二级示范性普高复查,宜宾市六中正在积极创建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强内涵,提质量”思路,翠屏区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区域内工职校先后建成汽修、食品等重点专业,并承担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依托工职校成立职业教育中心,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网络化发展校外教育。翠屏区建成21所学校少年宫,实现乡镇学校少年宫全覆盖;同时依托学校少年宫,每年组织上万学生人次的“研学旅行”活动。建成4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站”;“四点钟学校”实现城区学校全覆盖。
创新发展社区教育。开放学校一切教育资源,服务和参与社区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
规范化发展民办教育。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发展”。
内涵发展新规划 催生“百花齐放”的教育生态
在宜宾市第五初级中学,学生可以不受班级限制,通过点课菜单走班聆听“招牌课”。该校的“同班分层,异层走班”教学改革成果荣获省政府第五届普教成果一等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生态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课堂是指将课堂作为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学生、教师、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课堂上各个生态因素良性多元互动,能确保师生生命质量,促进师生积极发展,是一个展现强盛生命活力的学习与生活场所。
自2010年起,翠屏区尝试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实施《宜宾市翠屏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十年行动计划》,按照“3×3+1”模式整体设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的活动体系。
第一个三年(2010-2012年)为“课堂效益年”,主题分别为“课堂聚焦、课堂打磨、课堂展示”;第二个三年(2013—2015年)为“课堂转型年”,主题分别为“课堂建模、课堂炼模、课堂化模”;第三个三年(2016—2018年)为“课堂魅力年”,主题分别为“课堂优化、课堂提质、课堂特色”;最后一年(2019年)为“课堂文化年”,主题为“生态课堂文化”。
用区教育局局长黄耀学的话说,生态课堂的学习是动态的、生成的、热烈的、民主的、人文的、合作的、探究的、互动的、高效的,特别倡导的是体验和幸福。翠屏区通过“十年行动计划”,不断向理想的课堂靠近。
为了避免“千校一面”的发展,翠屏区与课改同步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十年行动计划”,构建A-AAAA级特色学校评估体系,将特色学校建设纳入校长任期考核,每年举行一次特色学校建设成果展示活动。
宜宾市农业街小学将“生长教育”融入“少年军校”,深入推进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凉姜中心校扛起“农”字大旗,成立课程开发组,组建9个课改合作社,推进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开发出“农耕操”、家长义工农业知识课、劳动实践课,向着“桃花朵朵皆精彩”的目标迈进;李庄中学积极推行“五步四环”课堂教学,围绕“同济文化”、“抗战文化”优化校园人文景观,开发校本课程;青年街幼儿园开发艺术教育游戏活动,形成幼儿艺术教育园本课程系列,把“艺术点亮人生”的办园之路越走越宽。
各校在特色校园文化理念下,自主开发生态课程。凉水井中学的“全科教学”课程、人民路小学的“家长课程”、中山街小学的“小脚丫走家乡”和“好玩的数学”等课程影响广泛。“川剧”“面塑”“金钱板”“打莲枪”“四川清音”“舞草龙”等“非遗”项目,以及跳绳、踢毽等民间游戏,成功引进校园并成为特色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形成的卵石画、叶子画、竹刮画、泥塑等课程在翠屏区各校普遍开设。全区近50所中小学研发了生态课程并有效实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目前,翠屏区已命名授牌“A-AAA”级特色学校60所,初步形成“一校一品、百花争艳”的良好生态,这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师生。近3年,全区教师参加省级以上赛课活动、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展赛活动均占全市半数以上。在省政府第五届普教成果评选中,翠屏区获奖8项,位居全省区县前茅。
在“生态教育”的强劲驱动下,翠屏教育找到了“后均衡时代”坚实、丰厚的生长点。近年来,翠屏区先后被评为省政府“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全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县”。
面对未来,“生态教育”如何续写精彩?翠屏教育人的回答是:持续实施“统筹、协调、均衡”发展策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优质教育培育扩充计划、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计划等9大发展计划,逐渐走向教育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让生态教育为区域整体发展创造更好的智力条件和文化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