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之变: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是基于理念的行为,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操作行为,教育价值观支配着每一位教育人的教育行为。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深刻意识到,教育应该从育分走向育人,在转型变化中走向现代化。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同的教育主体又该有怎样的思考和行动呢?

  学校之变: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核心素养。

  如果说“双基”目标是教学的2.0版,“三维”目标是教学的3.0版,“核心素养”目标就是教学的4.0版。

  那么,作为办学的主体,学校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教育4.0时代,应该做哪些思考和行动呢?

  在21世纪核心素养中,以下3种关系非常值得研究。

  第一,专业学科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系。真实情境和非常规复杂思维必然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的重要平台。

  第二,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的关系。21世纪核心素养强调许多非认知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认知技能重要性的下降。

  第三,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许多人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但事实上,所谓的国际是先有国才有“际”,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拥有相应的本土能力,才可能实现更多国际性特色。

  核心素养直接指向学校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学生的未来所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承担的使命重大而深远。因此,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应把握好3个层面。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丰满毕业生形象设计。现代学校需要确立一个办学理念,明确一个培养目标,抓好三项建设(课程、课堂、评价),建构两个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涵养一种生态(学习生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校应以创新思维认真研究“21世纪核心素养”,根据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丰盈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丰满毕业生形象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并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标体系》,重构学校的评价体系,站在育人的高度、建设的层面,认真抓好课程建设、课堂建设、评价建设,涵养学生发展的良好生态,以此培养具有“本土根基、国际视野”的适应未来国际竞争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要寻找学生发展的4个契合点。核心素养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寻找学生发展的4个契合点:一是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契合点,二是班级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契合点,三是学生“本土根基”与“国际视野”培育的契合点,四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契合点。这4个契合点,既是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寻找契合点,是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再次,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任何学科都具有教育的4个元素,即知识、技能、人格、文化。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是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科思想方法为准绳,建构各学段、各学科知识体系,绘制学科知识地图,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是当前各学科教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实现各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是学科教学的本质回归,是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需要外部“渗透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育德功能、育美功能、国际理解教育功能、科学精神培育功能等,是学科教学本身的价值指向,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可或缺与“逾越”的基础工程。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价值观点所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都必须认真研究与挖掘,让它们滋养孩子的价值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