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只有内向外向之别,没有先进后进之分;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 霍懋征:创造了4个“从没有”的奇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爱我的学生,学生们也爱我。每个孩子,我都认真去教,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霍懋征从教60多年,创造了4个“从没有”的奇迹:从没有向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请过一个学生家长;从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一个学生;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1943年,霍懋征放弃了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机会,毅然来到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终身从事小学教育事业。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尽管有各种升迁的机会,但她都没有离开那所小学。

  霍懋征是“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总是站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运用创新思维前瞻性思考教育教学问题。1956年,当霍懋征成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时,周恩来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国宝”。霍懋征无限深情地说:“我从教的体会就是6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在霍懋征的眼里,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教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教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一个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没有不可教育教育不好的学生”。霍懋征爱每一个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愿意学好,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即使100遍还不会,不是还有101遍吗?”在霍懋征6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她从来没丢下过任何一个学生。

  “教育教育,为育而教,不是为教而育。”霍懋征这样诠释教育。“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是她对待学生的8字方针,要以极大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责任心把孩子教好。霍懋征对8字方针这样理解:激励每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来自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教师要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鼓劲加油,使他们感受到由于各自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在霍懋征的眼里,学生只有内向外向之别,没有先进后进之分。霍懋征认为,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在霍懋征看来,教师没本事才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甚至辱骂体罚。有时自己也有被学生气得难受的时候,那团火有时也会堵到嗓子眼,但霍懋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不能说伤害学生的话”,于是赶紧压住心中的怒气,强迫自己出门吸吸气、喝口水、按摩胸口等。对于淘气的孩子,她总是采取激励、赏识的态度。她一般不对学生使用“乖”这个词,认为“乖”是大人对孩子听话、不烦人的肯定,但孩子的天性是动而不是乖。如果一味地迎合大人而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不足取。

  作为新中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带头人和成功经验的创造者,20世纪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霍懋征曾积极参加汉语拼音试教、拼音教学经验和小学五年一贯制改革等教改经验的推广工作,一直指导并参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霍懋征在语文教学中发现,我国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材阅读量太少。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霍懋征就在语文教学中创立了具备独特风格的“讲读法”,即精讲多练,给学生留下大量的自学时间,基本上做到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留有大量的时间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增加课文阅读量提供了条件。

  霍懋征一生心系教育,直到80岁时仍上讲台示范教学,她把一生的爱都倾注在了教育教学一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甸柳第一中学)

  霍懋征(1921-2010),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原副校长。从教60多年,参与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小学语文教材,由于教学上的突出成就,受到了几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称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