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教语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一般是一个学期教一本教科书,不过20多篇课文。一个学期四五个月就是围绕这些平均几百字的课文打转,教学的主要内容无非是生字、生词、句子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写作特点等,学生的阅读量也就是这一本2万至3万字的教材。其结果是:读了五六年书,大多数学生不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许多学生作文达不到“文从字顺,表情达意”的基本要求。

  这样的语文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为什么经过五六年高强度的训练,语文教育效果竟然如此糟糕?我想,应该从源头上找答案。

  我们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大幅度提升的当下,语言能力和文学水平按理应该大幅度超越以前的学生。但事实似乎恰恰相反。

  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这样的状况?肯定与语文教育直接相关,而且我认为,与中小学教育最为直接。小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阶段,但我们的小学教育并没有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么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目前的语文教材基础上,适当增加适合少年儿童的国学读物,如《唐诗三百首》等。同时,让学生大量阅读现代、当代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让他们养成与书为伴的习惯。

  借鉴中国古代和民国时期的教育,让学生从小打好基础,让他们多读、多背,注重积累。

  生活即教育,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关在教室里的学生就如笼中鸟,不会提高多少实际的能力。正所谓“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生活是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语文融入了生活,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教育工作者应该让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独立的人格。在课堂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预设禁区,让学生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让学生善于从实践中悟得真实感受,让学生勇于克服依赖教师、依赖教辅、依赖电脑等心理。

  “绵羊化”的学生,而且是成批缺乏个性、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怎么会有创造性贡献?

  语文教育,我认为简而言之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语文课亟待“转型升级”     下一篇:语文是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