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⑦ 从教研员到“学研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我设计的合作学习培训课程中,要介绍35种合作学习的策略。在这些策略中,“切块拼接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

  “切块拼接法”是最有代表性的合作学习策略之一,只要实施合作学习就一定离不开这个策略。“切块拼接法”最初是由美国的阿伦逊及其同事在1978年提出,在这个基础上,斯莱文于1986年提出“切块拼接法”的修正型。斯莱文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也是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合作学习的3条基本原理,分别是“小组目标”“个体责任”和“成功机会均等”。他认为,这3条基本原理是合作学习的3大要素,缺一不可。“切块拼接法”便是这3大要素的完美体现。

  在我指导的一所合作学习实验学校,教师们正在尝试“单元整体教学”,也就是不再只从“一课”的角度而是从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学习任务。教师们想,要是将“切块拼接法”的策略运用到单元教学中,就可以把一个单元的内容“切块”分给不同的学生“专家组”进行学习和研究,然后由“专家们”回到原来的小组,再将单元内容教给其他学生。这样,每个小组成员既是“专家”又是“学生”,从而完成知识内容的“拼接”。

  我非常赞同教师们的构想。

  首先,我赞同单元教学,因为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能打破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便于学生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更加坚固的知识结构。

  其次,我赞同给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机会,学生们分成若干“专家组”,先自主、独立学习所分到的那一部分内容,然后在“专家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所遇到的问题,在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并完成“作业单”之后,回到自己的小组,教会别人和被别人教会,共同合作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这时的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为组员之间显然已经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其三,我赞同使用“切块拼接法”。我希望我的学员们将我所教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在实践中运用,而这种策略无疑是最适用于单元教学。当我看到“切块拼接法”如此完整和完美地呈现在课堂,我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但是,坐在我旁边听课的教研员却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的神情已经掩饰不住了。课后的点评碍于面子,她先把课不痛不痒地夸奖了一番,比如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等,之后通过一个“但是”转折,连连摇头说“语文味没有了”。于是,刚才沉浸在合作学习喜悦中的教师一下沉默了。他们的心中起了涟漪,语文味?

  听到“语文味”这3个字,我愣了一下。究竟什么是语文味?这个词该如何界定?我认为,如果真的有一种味道叫语文味,也一定是由学生自己去评鉴,如果不让学生自己亲近文本,而是通过教师咀嚼后吐出来再给学生,一定不是语文味,而是某某“教师味”。评课者使用一些无法清晰界定和量化的语句进行评课,着实让人难以摸清头脑。

  我认为,教研员应该从研究考试甚至从研究教,转变为研究学生和研究学习,即转变为“学研员”。作为语文教研员,大可以在私人阅读和写作中品味属于自己的独特“语文味”;但在课堂,无论亲自教学还是指导他人教学,都要好好地品味“学生味”和“学习味”。

  对不起,我似乎也犯了个毛病,顺便造了两个未加界定也无法量化的词:“学生味”“学习味”。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合作学习研究专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