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构建学生的自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强调不许骂人,你怎么还骂人?”我有些生气地说。再看看讲台前,小强似乎也很委屈地站在那里,嘴里还叨唠着:“不是我先骂他的,是他先打我了……”我很不解,明明规定好的规则,怎么到了三年级就不管用了呢?

  记得记者在一档电视节目采访了一位国内的校长,这位校长介绍了自己学校的学生到瑞士的生活。他们将学生分散寄宿在瑞士人的家庭,学生每天需要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学生与在国内的表现很不一样,他们在上课时可以很随意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走到大街上都会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这个现象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许多时候,我们给学生建立的规则都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聆听学生的想法,学生也没有参与规则的制订,自然认同不够、印象不深。看来,建立规则固然重要,但由谁来建立规则,建立什么样的规则以及怎样实施规则,显得更加重要。

  那么,如果我们把“规则”变成“公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公约”是在一个公共协商的基础上拟定的,得到了每个人的认同,这意味着要在学生中实行民主式管理。尽管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但我也决定试一试。

  我先与教师们一起组织学生讨论,大家觉得“有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要把手放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杨一说:“有时我在课堂上发言,自己还没说完,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手,自己就感觉很紧张,便说不好了。”这个迫不及待举手的场景确实很多,但教师并没有关注到,那么多高举着的手对于正在表达的同学无疑是一种压力。于是大家提议,知道答案的同学要举手示意,一个人发言时,其他同学要放下手,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我们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将大家的意见和想法不断融合,通过修订与合成,成为大家共同认同的“公约”。随后,一条条“班级公约”就这样诞生了。

  有了“班级公约”,学生的课堂行为发生了变化,每个学生都既“懂规矩”又“有灵性”,既“认真倾听”又“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学习,班级公约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也节省了许多时间,学生之间有序交流、思维碰撞,产生的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在教的方式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我相信,一个在规则中成功建构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自从有了“班级公约”,小组合作的“矛盾”也明显减少,“效率”显著提高。以往有的小组太沉默,以至于大家都不说话,有了“班级公约”就明显不一样了,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发言”,而且发言者没有了顾虑,因为“不忽略每一个人,不轻视任何人的任何想法”是他们自己的约定。不仅如此,小组合作时,学生间互相解答问题的多了。因为,他们同样约定了“及时回应同学的想法”,这样的小组合作“蔓延”到每一节课。

  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塑造学生内在的心灵,而不是强制改变学生外在的行为。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制订班级“公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因而“遵守”的过程实际上是自我管理的过程,而不是成人给予他们的“命令”。“班级公约”带来了和谐有序的班级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学生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便会发现他们的无限潜力。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