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好答案”;不再迷信权威,敢于合理质疑;摒弃固执己见,学会兼容并蓄……你是否想过,有一天,课堂上如百家争鸣般充满了理性的争议,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尽管看上去仍有一段长路要走,但随着批判性思维逐渐在中小学渗透,这样的课堂并不遥远。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课堂上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几年前,他以鲁迅的《祝福》为范本,上了一堂主题为“谁杀死了祥林嫂”的公开课。一直以来,语文教材和教参中都将鲁四老爷这个在固有观念里集父权、夫权、神权为一体的代表人物作为罪魁祸首,但余党绪并不简单地这么认为。他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经过严格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杀死了祥林嫂,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文化与心理氛围杀死了祥林嫂。”

    虽然被认为是“偏离教参”,但余党绪认为,比起结论而言,在分析推理与讨论背后的那套思维规则更为重要。

    千里之外,位于江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一场关于“宠物计划”的讨论也在进行之中。

    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如果你想养一种宠物,请用三条理由说服你的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反对,你将如何应对?教师用自拍的学校附近集贸市场宠物角的一段视频来导入,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观赏兴趣,并引导孩子思考:家长可能会提出哪些反对的意见,进而让他们想办法逐条进行回应。

    “这样的教学,无疑能够增强儿童对理性思考的直观感受。”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晓艳说。

    让学生学会思考、推理、判断、评估、表达,在呼唤创新的时代,探索批判性思维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落地,显得尤为迫切与难得。

    “思维必须行动起来”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教师何耀华从事教学多年,但仍有许多苦恼令她难以释怀:为什么教师讲得那么清晰,而且一遍又一遍,许多学生还是学不会?一次,她与正在读高二的儿子谈及此事,儿子说:“老师对自己讲的知识烂熟于心,但是一个初学者很难达到老师那样的理解力,老师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背离了初学者的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

    儿子的这段话引起了何耀华的思考,她意识到,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堂课并不是教师讲完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的参与”。

    事实上,何耀华的困惑,折射出当今中国许多教师心中的疑虑:到底怎样去教,如何去学?

    在国际上,由于PISA测试的大获成功,中国教师被认为是全球“最会教书”的群体之一。但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心怀隐忧。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一直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他援引2012年上海在PISA测试结果中的数据表示,“在完成那些熟悉的、常规的、知识获得性任务方面,上海具有明显优势,处于领先的第一梯队。但是,在完成那些陌生的、灵活的、需要创造性的任务方面,上海却低于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加坡。”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上海学生没有表现出符合预期的优势,而新加坡学生表现优秀。谢小庆认为,这与该国重视发展学生审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

    这些结论警示我们,时代在变,人才培养的标准在变,教育的目标、方式也应随之变化。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以电视节目的变化举例,过去的电视荧幕,类似《开心辞典》《一站到底》等比拼记忆力、体力、计算能力的节目很受欢迎,不过她发现,如今类似《头脑风暴》《艺术创想》等比思维、比想象力、比创新的节目越来越多。

    “其实这与我们教育发展的模式息息相关。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已经从原来的大容量记忆性学习转向了思维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罗滨说,“只有知识是不够的,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纯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新的时代,要关注价值观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罗滨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勇于探索、敢于攻坚的品质,以及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没有批判性思维是做不到的”。

    在余党绪看来,相比想象力而言,中国学生更迫切需要的是批判性思维。“一个人没有想象力,可能是一个非常枯燥的人,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维和质疑精神,这个人不仅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在科学发展和艺术贡献上也难有作为”。

    呼唤批判性思维,就意味着告别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就像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理查德·保罗在《批判性思维工具》这部书里提出的,一个人可以听一千场讲座,读一千本书,就好像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知识。但是,求知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让知识进入自己的头脑,“思维必须行动起来,主动出击,迎接迎面而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心智,让自己从无到有”。

    批判性思维如何进课堂

    尽管中国的发展急需一批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的人才,但从现实情形来看,批判性思维并不为大众广为熟悉并接受。

    正如余党绪所担心的那样,与高等教育领域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越来越多相比,在基础教育领域,批判性思维的推进仍旧“波澜不惊”——尤其在中小学,批判性思维入课堂的成功探索依然不多。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或课程中落地,缺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教师是否做好了通过课堂把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准备?我们的主要课程和各种门类的选修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专门课程是否已经使学生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性了解?我们现在确确实实面临这些问题。”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沈军在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研讨会的发言,道出了中小学在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难处。

    建设什么的课程,拥有什么样的教师,决定了批判性思维课程真正落地的程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三点我认为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开放式学习,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学习是需要补充的,这样学生就需要丰富的课程;第二,要有开放性学习环境;第三,学校的管理制度要创新,考评制度要创新。”罗滨说。

    八一学校是较早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中。陈咏梅是该校的一名化学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她发现学生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欠缺,经常受制于书本、试题,被表象“牵着鼻子走”,为此,她开始推动批判性思维入课堂。在化学教学中,陈咏梅首先让学生“知彼”——了解概念的意义,并从中找到共性和差异,从而学会归纳并挖掘其中的规律。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陈咏梅还组建了一个教师团队,反复摸索批判性思维在课堂的落地方式。比如,他们研究发现:选择一个信息量比较大的新闻热点类素材,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特别喜欢。

    “用这种方式统领一节课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多方寻找证据,这样的课,学生思维特别活跃。”陈咏梅说。

    实际上,除了专门的批判性课程,八一学校还将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等一起渗透到学科课程,构建了课程群,对应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开发不同的教材、素材、思维教学模式和策略,并研究制定从宏观的课程标准到微观的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政策,确保批判性思维课程落地生根。

    经过几年的实践,八一学校的学生思辨能力普遍提升,在海淀区组织的辩论比赛中,该校学生屡次斩获佳绩。

    当然,批判性思维课程实施的背后,还需要一批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是全国最早引入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小学,近年来该校大力推进批判性思维的实施,并加强教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我们并不要求教师们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善于进行批判性思考,但是要求教师们在学科教学中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华科附小校长李晓艳介绍说,为此,华科附小采取了学科定义法、苏格拉底提问法、知行合一法、行动有效法等,提高教师对学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英语学科为例,该校英语组目前已经整理出一套1至6年级的教学大纲,对每个年级要达到的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标准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微调课堂教学行为,并解释微调的目的,观察和确认微调后的效果,使教学行为与新的教学认知协调一致。当微调不足以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时,便要求教师开始系统性的教学行为调整,并对该行为的效果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学校英语组的教学呈现出新的面貌,教师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设计教学、独立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能力。”李晓艳说。

    华科附小的一位年轻教师工作才3年,今年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小学英语的教学比赛,他的英语教学设计融合了批判性思维要素,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肯定,最终获得一等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