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谁主沉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好的课堂应该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充分互动、协同成长的过程。

    有人说,教育即关系。于是,便有了关于师中心还是生中心、课堂中心还是学习中心、课程中心还是体验中心、教中心还是学中心等关系的争论。

    在众多的关系中,教与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也是争论最多的一对关系。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某种悖论。那么,如何梳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到底应该谁主沉浮?这应该是整个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起点。

    我们可以通过人类社会的历次教育革命来审视教与学的关系——

    有研究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期,其标志是文字和学校的出现;第二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其标志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其标志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生,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即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学对象由“数字移民”变为“数字原住民”,教学环境由线下的教室学习变为线下线上结合的环境,教学模式由师中心的授课制变为生中心的混合式教学。

    与其说每一次教育革命都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不如说每一次教育革命都伴随着教与学关系的变化。

    在第四次教育革命正在发生的当下,我们需要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关系。教与学原本是一个双边互动交往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往往被窄化为一种单边活动,因为教师的权威身份导致“学”的比例常常被挤压。所以,当教得过度时,必然抑制学,遮蔽学;当教严重缺位时,必然使学陷于肤浅。尽管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但教怎能止于不教?

    教与学是相互转化的关系。依据学习资源、手段、内容、性质、目的、动机及学习时空、学习场域、学习情景等学习发生的条件不同,教与学的关系呈现多元分布状态:先教后学,先学后教,教学做合一,只需学无需教,只需教无需学。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不可忽视,就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师非师、生非生,师即生、生即师”的教学关系。

    若忽视教学、学习发生的条件,一味地强调谁先谁后、谁主谁辅,就会走入以偏概全、钻牛角尖的误区,也不符合辩证思维的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表示,她不赞成现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在她看来,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以谁为中心,而是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作用之中,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有“生成”和“涌现”。

    最好的教学关系应该是“生态的”。所谓“生态的”,即教与学是流动的,是变化生长的;是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是相互依存、互联互生的。生态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用生态的思维来审视教与学的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从教与学的矛盾对立中看到联系与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形式就是对话、交流与互动。好的课堂应该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充分互动、协同成长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无实质性对话、交往与互动的“教学”,只能说是伪教学。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是同新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每个学生与教师应该一道奏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

    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与学的关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羊庄二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追求理想的教学关系     下一篇:教学是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