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如何实现课程化,发挥实践性?青少年成长中怎样培树“公益心”,提升社会责任感?这项关涉核心素养培育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课题,正在依托《小学公益实践教程》不断得到“破解”和印证。作为此项目建立的
救助受伤小动物、宣传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垃圾分类、进社区做义工……6月15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实践课程”成果展示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家堡小学举行,当地师生及家长代表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公益活动的成果,分享参与公益活动的感悟。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等相关领导与实验学校师生代表与会观摩。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公益教育项目在兰州七里河区落地一年后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高等师范院校专家与基层实践者共同建设的一项具有未来性的课题实践。
据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所长尚立富博士介绍,《小学公益实践教程》历时6年开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从2015年7月起,相继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建立课程实验区,兰州市七里河区是该项目建立的首个实验区。一年来,在3000余名学生、百余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6所实验学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适合青少年发展的公益实践主题和内容,探索出适合本地青少年发展的“七里河模式”。
那么,七里河区《小学公益实践教程》的应用成效到底如何?基层学校如何通过系统课程建构与实践,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呢?
做好全程育人 将德育渗透到课程中
“变废为宝”“我们要关爱动物”等公益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将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垃圾”变成各式各样的“宝贝”,特别开心。七里河小学三年级(2)班班主任杨开丽介绍,在未接触公益课程之前,“公益”是一个高大上的字眼,许多孩子感觉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孩子们对公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文中也频频出现到社区帮助老人、到聋哑学校帮助同龄人等内容。该校校长范琳芳表示,“公益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幸福感和价值感,我们应发动、感染周围的人,将这种正能量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公益课程,将公益的力量传播到每一处需要帮助的地方。”
《小学公益实践教程》在七里河区的实践证明,学校的思品课、科学课、语文课、数学课、少先队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教育、班主任班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有与之相联系的实践活动,通过各个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公益教育,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尚立富博士认为,七里河区各学校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公益意识的做法,实现了公益教育与日常教学的有机整合。七里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富军则表示,《小学公益实践教程》填补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空缺,部分学校将此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创出学校特色。
下西园小学五年级一位教师在她的公益故事中讲道:自己开展“尊重他人给予自信”的主题活动,刚开始以教材的内容为主,孩子们兴趣不大,经过观察与孩子们谈心,发现孩子们连身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都漠然,更别说陌生人。于是她重新设计课程,开展了一项活动:“尊重,从身边人做起”,要求孩子们在父母为自己做完一件事后,说一声“谢谢”,并写出自己与父母的表现。没想到这次孩子们的感触很多,也有家长来电话,表达或激动或喜悦的心情。有的家长也在这样的活动中受到教育,积极参与进来。
彰显学生主体 在公益课程引领下“自育”
《小学公益实践教程》每个主题内容均以学生喜爱的绘本故事呈现。在课堂上,七里河区各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带领同伴解读故事中的观点,分小组对故事中的公益人物和事件进行讨论,从而掌握公益观点、形成公德意识、建构公益价值观。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
七里河区敦煌路小学通过构建小组,大家分工合作,落实课程学习。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课上各小组长整合本组成果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七里河小学则充分发挥中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展示思想和生成智慧的平台与机会。课程学习时,常常是班级里选拔出的“小主持人”主持课堂学习,两位“主持人”根据课程主题发动全班同学排练与主题相关的节目,并把节目与绘本中的故事结合起来。教师则成为课程班本化落实的评价者,有时则在细节上进行指导和帮扶。
乐雅学校二年级年(1)班学生吴小田告诉记者,自从上了公益课之后,不仅自己变化大,班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也更团结了。
其实,学生们不仅体验到了做公益的快乐,也在各种公益体验中学会了迎难而上。一次,七里河小学二年级(2)班学生尹悦和同学一起举办爱心义卖报纸活动,义卖所得都捐给了兰州一家特殊儿童教育中心。“那天天气炽热,刚开始时没人买我们的报纸,我很着急,妈妈鼓励我不要害怕困难,只要付出努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我鼓足勇气重新投入,终于有一位阿姨买了我们的报纸,还有一位叔叔知道我们卖报纸的目的后,用10元钱买了一份报纸,他还夸我们了不起……”尽管义卖活动很辛苦,但尹悦同学很开心,也在活动中收获了自信和成长。
“之前我们多数学校针对青少年开展的课内和课外活动,都是短期的、一次性的,缺乏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进行设计,多停留在理念和概念层面,没有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局长何能斌表示,“此次引进的公益教育课程,正是力图通过学生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和实际行动中,通过体验式探究和参与,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具体生活,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德育模式 在实践中体验成长
长期以来,德育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常常被诟病,很难产生真正的情感体验。作为不同于现有的学校德育理念,实践性德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开放性、多样化的道德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感悟获得主体性道德发展,进而感受健康幸福的道德生活。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许惠英表示,《小学公益实践教程》的内容编写,正是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德育的特性。
“学生通过阅读各年级绘本中的公益故事,引出讨论的议题,在讨论中掌握公益知识和能力。”许惠英进一步解读说,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公益知识和能力在自己设计的志愿者活动中落实。
在敦煌路小学五年(3)班以“创建文明城市,我们在行动”主题实践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了解学校周边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活动,活动结束后,学校门前的过街天桥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在活动中也充分意识到公益的价值和劳动的美好,“用自己的小手也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学生李欣悦总结说: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做文明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七里河小学家委会成员陈吟龙也发现:孩子们在公益课程的实践中收获大,变化也大。有的活动结束后,“感觉孩子们一下子长大了”。
王家堡小学五年(3)班班主任魏慧琴对学生参加公益实践前后进行了比较,她发现,学生在公益知识、公益能力及公益情感价值观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对“公益”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参加公益活动应该做些什么。学生们基本懂得了,生活中要主动帮助他人,要尊重被帮助者的自尊心,要根据受助者的意愿帮助他人。
或许,少年儿童在课程学习实践中的改变和成长,才是公益课程落地的真正价值。
构建育人机制 多方合力培树“公益心”
公益教育是孩子从小到大社会化的过程,从参与身边的小事、从自我做起,才能更好地做到能力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张秀兰教授分析认为,公益教育与学校结合,是培养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在七里河区,重视公益教育,不仅学校给力,家庭、社区也紧密结合,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实现全方位育人合力。
有的学校邀请家委会成员走进课堂,有的学校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公益实践活动。下西园小学一位教师在工作日志中写道:这学期,当谭慧敏家长得知我们要开展“我是社区小义工”活动时,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帮教师组织学生,而且和孩子们一起擦栏杆、擦报箱,帮孩子们提水、洗抹布,干劲十足。
“《小学公益实践教程》专注于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公益活动为纽带’的公益教育运行机制。”参与课程编辑的中国公益研究所项目执行主任史篇告诉记者,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而公益课程正是利用家庭、学校和社区平台,引导小学生学习公益知识、形成公益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做公益的实践能力。实践也证明,家长在与孩子的共同学习和活动中,组织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树立了公益理念,提高了公益教育的能力,成为公益活动的积极力量。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鉴在了解七里河区公益课程实践效果后表示,公益教育的创新实践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校园,造福当代,功在千秋。
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还将结合实践成效,继续修订课程,推广七里河项目经验,扩大实施范围,并开设网络平台,建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程学习资源,为青少年公益教育探索更加成熟的实践体系和运行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