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合力培育“公益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公益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不容忽视的一大课题,而《小学公益实践教程》的出现,正好弥补了长期以来此类教育课程的“空白”。

    该课程专注于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公益活动为纽带”的公益教育运行机制。众多实验学校的实践探索,更是为研究多方合力育人机制找到了案例支撑和理论“突破口”。

    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教育活动。学生是整个公益教育活动的中心。公益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经验和情感的渠道,推动他们去关注社会问题,积累一定的社会感性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

    以家庭为基础,推动公益教育活动生活化、习惯化。家庭对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支持情况,决定了《小学公益实践课程》的实施能否生活化,能否将该课程活动落到实处,能否切实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学校为主导,保障《小学公益实践课程》的系统化、常态化。学校是开展公益课程的主体,也是该课程的有效组织者和实践倡导者。只有学校作为公益教育课程的主体,才能保证公益教育课程的组织化和正规化,从而为《小学公益实践课程》的开展创造一种良好的长效运行机制。

    以社区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小学公益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环境,并获得政府和社区的环境资源支撑。加强公益课程在社区的开展和宣传,一方面可以扩大公益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对公益教育的认可度。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教师、父母和社区共同参与公益教育,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从学校教育学到知识,还能从社会实践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懂得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这种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也让家长和社区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