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高中的“精神海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21号,有一所被学生和教师称为郑州市“第九公园”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公园+校园”,一个闹中取静的独特空间——郑州市第九中学。

    如果说高中是一个生产思想的地方,那么,郑州九中的校园不仅有思想,还有故事、诗歌和远方。这里更像是一个精神特区,可以全然接纳校园里所有的美好、个性甚至出格的人和事——

    张昊被媒体称为郑州的“小霍金”,与霍金一样患有肌营养不良症。他在郑州九中生活了3年,在这个毕业季,他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轮椅给学校送来了一面锦旗:“三年倾情关爱,一生不忘;九中师德校风,举世典范!”

    学生庄璐嘉说:“张昊不是弱者,他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校长田宝宏说:“张昊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给了我们更多的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也以最阳光的方式感动并砥砺了你我,我们将倍加努力,给学校生活中的每个人以更多的尊重和尊严,我们也将继续在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让优者更优,弱者变强!”

    郑州九中的校园里不只有感动,还有责任。今年“两会”期间,郑州九中高二年级汪梦媛、田蕤和赵冰3位学生关于“高考同分同权”的微议案,被全国人大代表带上了“两会”。

    “学校不只是学习的地方,还是生活的地方,学习不是只有课堂和书本,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和空间。”田宝宏一直想将学校建设成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园子里,教育应该给这个园子再添加一些什么呢”?

    田宝宏的追问道出了一所高中应该追求的“精神海拔”。

    让空间开放些!再开放些!

    5月的一个周末,在郑州九中,记者的采访是在图书馆完成的。

    图书馆的温馨让人有一种总想“停下脚步”的冲动,个性的沙发、欧式的桌椅、后现代的墙画、温润的灯光、绿色的植物,整个阅览区生活味儿十足,备有茶叶、咖啡和茶具,以及各种记录本,方便师生或饮用或摘抄、书写感悟。这里已经成为学校师生最喜欢的去处。

    图书馆里,有学生坐在落地窗旁惬意地看书,有学生在卡座上面对面小声讨论着什么,也有学生在某个角落抱着书本小憩……这是郑州九中学子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学习世界,互不干扰。

    阅览区是开放式阅览,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出入,没有图书管理员在门口负责登记。一个月前,学校又作出一个决定,拆除图书馆门口那个原本就形同虚设的电子防盗仪。

    在田宝宏的眼里,图书馆是学生和教师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外显的直接表达方式,这样的图书馆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什么样的学校是学生喜欢的?学生是否满意我们今天尽力打造的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田宝宏引述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兼图书馆馆长保罗·柏克的话说:“没有健全的图书馆,就没有健全的教育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由此体现。”

    基于这样的思考,郑州九中开始将图书馆改造成LTL(Library,teaching and learning),即图书馆、教学与学习,把学校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学习技巧以及图书馆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共享空间。

    升级改造后的图书馆,不仅环境优雅温馨,还进一步实现了藏、借、阅、咨询、管理的一体化,体现以“用”为主、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阅览座位有500多个,这些都为师生提供了极其自由的阅读空间。田宝宏将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于学校生活世界里的“源头活水”,鼓励师生走进图书馆,走进自己的心灵,走进自身的精神成长。

    也许有人担心图书会流失,田宝宏的想法是,如果学校购买的书是孩子们喜欢阅读的,甚至想带回教室、带回家阅读,就让学生带回去,流失一本,我们就再补充上3本,说明这本书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给孩子们一个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环境。

    “对于学生,永远要选择信任。学校选择了开放式阅读,也就选择了信任。”田宝宏说,“不要防着学生,我甚至认为,图书馆要给学生一个可以‘偷书’的机会。”

    图书馆的开放性不止体现在没有“防人之心”的看管,还体现在可以用来进行研讨交流的沙龙区。空间和时间的开放,既方便了学生也方便了教师,这里成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谈心的地方,也成了教师沙龙研讨助力专业发展的平台。

    从“互联网+”到“中教育+”

    对图书馆空间的开放,是从田宝宏对“中教育”的思考开始的。

    2015年9月,田宝宏《中教育——一位中学校长的感悟》一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田宝宏具体阐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系统思考。

    “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也许有坚强的毅力可以完成,但改变一种思维方式却相当于发动一场革命”,对田宝宏而言,“完成这场艰苦的‘革命’,用了至少9年的时间。硕士、博士毕业至今,这场变革仍在进行中”。

    “中教育”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是不断探索教育之根本和最佳契合点的过程。“中教育”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固化思维,固执己见,而要用开放的、运动的心态和眼光看待教育。正如田宝宏的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者张诗亚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写:“万物有其中,能寻中、问中,方能执中而得中,于是,教得其中,学得其中,教学有中道也!师生顺其中,天下归中矣!”

    关于“互联网+”教育,田宝宏一直有自己的看法。2012年11月,郑州九中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也是郑州市“e学校”项目唯一的高中试点学校。“互联网+”正在重塑学校的样子,也在改变着教学的生态,但在田宝宏看来,技术可以深度影响教育,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本质。如果技术是新技术,教育教学理念却没有发生转变,所谓的教学改革只是披上了技术的外衣而已。

    于是,田宝宏提出了“中教育+”概念。“互联网+”只有在“中教育+”的基础上才可以触动教育的本质。所谓“中教育+”,就是在教育理念上要不断纠偏。只有在不断纠偏中,教育才能抵达既定目标。

    郑州九中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教学真相、不断纠偏的过程。6年前曾经提出的“分课型教学”就是在纠偏过去课堂教学单一模式化的倾向,后来又提出构建基于课标、秉承“教师教、学生学”的生态大课堂。

    在田宝宏看来,教学改革不能陷入一种极端的漩涡,过去提倡“教中心”,时下又在提倡“学中心”,从“中教育”的角度加以审视,这些都是不圆融的。在真实的学习生态里,教中心和学中心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在学生的学习中,有时候“教中心”可以促进学习,有时候“学中心”可以促进学习,所以,教学只有不断纠偏才能平衡、才能“持中”。“中教育”正在做的核心就是如何让教学两端走向“中”,此处“中”的最大意义就是纠偏。

    于是,郑州九中便有了今天“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主张。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的指导下,“教师教,学生学”有了具体的载体,叫“学历案”。教学是一种完整的专业实践,关注“教”的是教案,关注“学”的是学案,关注学生“如何学会”就是“学历案”。学历案不是导学案的翻版,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实现如何学会。

    从教已经23年的高三物理教师王春梅,深深感受到今天课堂上师生关系真正成了陪伴成长的关系。她说,基于“中教育”的课堂教学强调回归教学故事发生的现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强调学生是具有丰富、独特信息处理系统的主体,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重组、转换和改造自己的信息知识经验。

    用社团改变学生交往

    “这是母亲节特别活动的现场照片。”“这是中学生领导力联盟成立大会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陶然参加‘爱心抱抱’活动的场景……”“这是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带来的篮球舞表演……”

    6月12日下午,郑州九中社团期末交流总结会,各社团精彩展示的场景,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围观。

    郑州九中的社团组织堪称“盛产学生成长奇迹”的地方,是故事最多的地方。社团已经深深地影响并改变着郑州九中的校园生态环境,改变着学校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态大课堂不仅体现在40分钟的课堂,更体现在40分钟之外。

    高二学生刘雨昕是学生会副主席,学校“学长团”成员,曾荣获“郑州市最美中学生”称号。刚刚进入高中时,她从不参加任何活动,生活主题只有一个:学习。后来接触到“学长团”后,刘雨昕很受触动,萌生了“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的想法。于是,高一下学期,她主动参加了“学长团”竞选,与成员们共同策划了“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爱心义卖、善款募捐,她深入企业谈过赞助,还带队前往山区小学进行为期3天的支教……这样的事情,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竟然也能做。

    刚刚大学毕业的査经杨也曾经是“学长团”的一员,谈到过去的日子,他说:“我们在组织活动中睡过仓库、睡过操场,在这种经历中形成的友谊是语言无法描述的,这可能也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高中生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