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七日谈 40高考之后,需要批评更需要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与每年的高考一样,有考得好的,就有考得差的。但今年的舆论有点不同:考得好考得差,都没得到好脸色。

    高考考得不好的学校,一贯不受待见:当地政府的政绩受影响,学生的美好前程受影响……高考考得不好,让校长和教师灰头土脸。这样的学校,在过去3年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心血的付出,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否有独到之处,是否是在生源比较差的情况下实现了普通学生的最好发展和最大进步,难得有人提起。

    高考考得好的学校,也不太受待见。除了炫耀成绩容易被鄙视,获得好成绩的方式也饱受质疑:有的被指责为高考工厂,有的被贴上学生负担特别重的标签,有的被扣上军事化管理抹杀学生个性的帽子,有的被指责“掐尖”抢生源,而那些多年取得好成绩的学校,在媒体笔下和公众眼中,几乎成了教育不公平、发展不均衡的代名词。这几年,人们特别热衷于将那些考得好的学校妖魔化,似乎考试成绩好与素质教育、创造力培养是天敌,成绩好的背后一定是能力培养不行。

    高考不是衡量高中教育的唯一一把尺子,但一定是一把非常重要的尺子。尽管饱受质疑,但毫无疑问,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对综合能力的考查,至今仍没有别的考试能与之相比;高考对人才选拔,对打开年轻人上升通道的价值和意义,迄今也没有任何别的选拔考试能与之相比。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势的高中学校,至少在知识点的传授、与时俱进适应新高考改革方面,比别的学校领先了好几步。

    批评容易建设难。质疑高考很容易,提出比高考更好的办法很不容易;质疑高考成绩好的学校很容易,意见领袖们振振有词,引导舆论,攻击一所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学校甚至毁掉这样一所学校的声誉很容易。但是,要办一所既高考成绩好又能给更多孩子带来人生命运新机会的优质学校,很不容易。

    无知者无畏。对教育批评最激烈的,往往是对教育缺乏了解的人,但这样的批评,却常常被舆论追捧,甚至误导大众,让原本在正常轨道上往前走的教育政策不得不急刹车、不得不临时拐弯。那些忽左忽右的政策、忽快忽慢的政策执行,往往就是这样出现的。

    有先生说过:难道食客非得有超过厨师的厨艺才能批评一道菜不好吃?不懂厨艺的食客当然可以批评,但如果批评过火、甚至恶意,则必然激起食客与厨师的对立。最后相互提防,人人“不惮于用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对方”。若不幸这个食客是意见领袖、所谓大V,则可能导致厨师人人自危,饭不敢做、菜不敢烧,最后大家都没得吃。

    考得好,也许还是靠传统应试那一套。但是,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已经说明:单靠死记硬背、知识灌输、应试技巧,已经很难取得在高考中的优势,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知识面与灵活运用的考察,在高考题目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传统的应试训练,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在高考中获得优势。

    中国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每所学校的发展都还有不完美的地方,怎么改进,需要全社会之力推动,但无知者无畏式的批评、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酸葡萄心理下的攻击、以偏概全的盖棺定论、局外人看热闹式的起哄,并不能产生好的作用,反而会给教育带来伤害,影响教育政策的稳定和执行,并直接作用到每个学生身上或社会的每个角落。积极、善意、建设性,依然是值得倡导的教育批评;包容,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流。对高考考得好的学校,少点舆论炒作式批评,对考得不好的学校,多点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这才是推进教育发展最需要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