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证生证”当休矣
教育之怪现状
为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某市教育主管部门决定表彰一批优秀班主任。喜讯传来,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备感振奋,但笑容还未散尽,又不禁僵住了——表彰是有条件的,除了常规必要条件外,还要有县级以上班主任荣誉证书或优秀班集体称号方可参评。这样,农村教师符合要求的几乎没有,这项奖励又成了城里教师的特殊福利。
按照现有的评定逻辑,有证的永远有证,无证的只能束手无策。如此一来,谁还愿意多付出?虽然证书不是一切,但对于教师来说,没证那是万万不行的。因为,目前在全国许多地区,教师职称的晋升是靠证书的积累实现的,无证或少证意味着无缘晋级。
而且,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农村教师的变相歧视。每每一些重要政治荣誉、业务荣誉很难落到乡村教师头上。一个标准一个尺度的评价模式,看似公平的背后,却掩藏着极大的不公。农村教师由于平时工作繁忙,难以有时间外出学习,因此在一些综合实力的评比中,总是要比城里教师慢半拍,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跟着充数罢了。比如,“劳动模范”评比是根据各类证书的积分评定的,而教学能手、教学优质课、公开课等荣誉,城里教师得来较为容易,而农村教师却万般艰难,又怎能比得过城里教师?所以,只要是县级以上荣誉,基本上与乡村教师绝缘。
目前,国家制定出台了许多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最后多数打了折扣。这也是乡村学校难以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同样是一所大学毕业的教师,在城里任教可能早早评上高级,而在农村任教却连中级都没评上。这不是人的差别,而是位置的差别。同样,这也是教育资源不公的一个活生生的事实。
要均衡教育资源,必须改善农村教师生存发展的条件。最起码,应该让教师享有均等的发展权。
这种“以证论证”的教育评价模式,客观上导致教育功利之风盛行。既然“证”能生“证”,足见证书的重要性。无疑,这将把人们引入一个恶性争“证”的循环。这种竞争许多时候并非是凭借真才实学和努力工作得来的,而是伴随着人脉的大比拼,伴随着财力的博弈,因此造成教育不正之风盛行,污染了教育的生态,影响了教育的和谐,阻碍了教育前行的步伐。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以证生证”的评价模式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何以在某些地方大行其道?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