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虚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确,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学生在许多方面了解的知识可能并不比教师少,课堂时常也能听到他们闪现智慧火花的精彩发言。诚然,睿智的教师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肯定学生对自己的超越,也要以慧眼判断甄别学生精彩表达背后隐藏的真实思维含量。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课。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练写环节:生命是____。这一设计的理念值得倡导,因为在新课伊始,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是什么?怎样的生命才是美丽的?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相信不少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倾注于笔端,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效,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本节课所学内容,又与课始的质疑设疑相照应。

    片刻思考写作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畅所欲言:生命是昙花,即使只能含笑一现,也要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命是风雪中的寒梅,傲骨不屈;生命是石头下的小草……还有一些学生的发言这样说:生命是一本书,读之不尽;生命是一杯茶,苦尽甘来……诸多诗意隽永的表达令教师频频点头。

    可课后细细回味咀嚼学生的“精彩发言”时,听课者却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四年级的孩子对生活、生命的体验和领悟应该与成年人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简单的人生经历与单纯的生活视角,在我看来很难让他们发出“生命是一本读之不尽的书”“生命是一杯苦尽甘来的茶”这样的感叹。这样精美的发言,真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之言吗?

    课后才得知,原来教师在课前设计的预习卡中已提前出示这一问题,乖巧的孩子在尚未深入学习文本的情况下,自然难以回答如此宏大的命题,只好从课外书、网络上寻找答案,然后原样照搬过来。

    在我看来,教师若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就应该在课堂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追问:能具体说说为什么读之不尽?怎样才是苦尽甘来吗?看看孩子能否将课前所得与课堂收获进行有效整合,把他山之石化为己物。当然,更好的做法是把握预习要求的度,不要把课内的学习任务无故放到课前,这样可能加重了孩子的学业负担,同时造成孩子的思维束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观感美的东西未必都真。身为教师,要警惕课堂出现的那些看上去很美的画面,避免因一时不察而掉入“美”的陷阱。对于课堂上学生优美诗意的发言,教师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如能确定是学生学习思考的产物,自然要加以褒奖;若发现是借鉴抄袭的鹦鹉学舌之言,则应及时予以关注引导,以免学生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