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狂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平:生命的狂欢是高效课堂的意境,表达课堂上的生命状态及由此产生的课堂神韵。我们的课堂若是止步于“物”(黑板、围坐、导学案、小组、流程和评价等硬件的呈现)和“术”(导学案编写、小组建设、流程设置、课堂评价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即使把它们落实到极致,也只能是做到“有模有样”,依然是机械的,没有生命活力,没有魂儿。

    杜金山:课堂模样,来自高效课堂的必然王国;课堂神韵,来自高效课堂的自由王国。要想找到自由,必须找到根本。高效课堂存在6种基本关系、三大立体工具和一个基本原则,正是这些决定了高效课堂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是有魂的而不是死板的。

    李平:是6种关系吗?除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本、导学案和学习主体间的关系,还有哪三种关系呢?

    杜金山:你列出的这三种关系是最基础的,此外还有由这三种关系衍生出的人本与知本、教本与生本、教本与学本的关系。其中,最难的是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了。

    李平:教师“蹲下来”“迁就学生的脚力”,这些说法形象易懂,但做到位却异常困难。说到底,就是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看问题,与儿童建立同理心。其实,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是很自然的事,比如,孩子开始蹒跚学步时,我们都会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欣赏,从来没有一个家长会说,你怎么这样走路,动作一点儿都不标准!当孩子第一次喊出“爸爸、妈妈”时,虽然有些含混不清,但我们都忘不了那一刻的开心、兴奋,从来没有爸爸或妈妈会立刻纠正孩子的发音!甚至孩子三四岁了还不会说话,我们也会理解为“贵人语迟”。为什么教师却没有这份耐心和智慧呢?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当然这背后的责任不该由教师单独来扛。

    杜金山:在高效课堂,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是“竞、合”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成就任何事业都不能缺少朋友的帮助,而要成就霸业,除了朋友还不能缺少对手,而且对手越强大,对你的帮助越大。但在高效课堂,所谓“竞”是指团队之间的竞争,所谓“合”是指团队内部的合作。具体说,竞争只发生在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只有合作关系。小组之间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团队竞争意识,使课堂学习的张力加大。张力大的课堂意味着所有成员的全力投入,这也是学习高效的保障性措施之一。

    李平:同时,正是小组间的激烈竞争,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这也是保障团队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只有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小组成员才会感受到彼此的重要,才会相互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小组建设的效率才会更高。

    杜金山:再说说课本、导学案和学习主体间的关系。导学案实现了学习的前置,但不能把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不能误把“工具当目的”——这背后依然是“教”本位的学习。

    李平:所以,我们要关注教材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能仅仅关注导学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导学案回归到工具、桥梁的身份,一旦学生掌握了导学案的编写方法,会根据目标、学情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析,纸质、显性的导学案就会退出高效课堂,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学生的、隐性的、个性化的导学方案。

    杜金山:高效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对照的是传统课堂的知识本位。在高效课堂实施初期,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学习知识的高效率,但那只是高效的手段,目的是帮助课改学校提高升学率的同时,让课堂率先回归人本位。

    李平:如何快速简单地判断一种课堂是否回归了人本位?可以观察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课堂是否关注师生的情感状态,也就是能否做到课堂有“人”。第二,当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情感状态与学习的进度、深度、广度发生矛盾时,课堂群体的选择是尊重前者还是后者?比如,宁可放弃部分进度,是否也要让学生把课堂的生成部分完成?

    杜金山:再说说教本与生本的问题。高效课堂淡化了师与生的角色差异,提倡师非师、生非生、师亦生、生亦师,提倡能者为师、名者为师、会者为师,将师与生融为一体,成为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如果非要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回答谁是“本”的问题,显然学生为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发生学习和发展的各种外在的条件之一,而且这种条件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更不是充分必要的。

    李平:所以,高效课堂提倡教师回归自己的条件本位。既然是条件,自然不能替代主体。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简单地把问题讲解清楚,而是唤醒主体,创设环境,做一个有耐心、有智慧的陪伴者,只在学生确实需要的时候,进入到学生具体的知识学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以,教师不能与学生争锋,更不能在课堂示强,教师放手,学生解放,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体验学习过程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唯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不会唯教师的马首是瞻,也不会唯教材、专家、权威、标准答案的马首是瞻。

    杜金山:关于教本与学本的问题,《学记》有云,教(xiao)学半。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整体。但遗憾的是,传统课堂大大放大了教的权重,教师成了“教”师,课堂成了“教”堂。高效课堂意在纠偏,且用了矫枉过正之方,如果非要把“教”与“学”两种行为做个比较,说出那个是本位,毫无疑问,“学”才是本位,“教”只是发生学习的条件而已。提倡回归教学的本真,希望教师在“学”中“教”,学生在“教”中“学”。师与生的“学”才是根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微语录     下一篇:也谈历史课究竟是教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