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堂,教学依据是课本还是课标(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讲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以“书”定教,把教科书当成金科玉律的情况普遍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依据主要应是国家课程标准,但现实中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的情况少之又少,许多人至今还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层面纠缠不休。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教学究竟该依据什么?

    基于课标,用好教材

    学习、研究、把握课程标准,是教师必备基本功。课标为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创造了一定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课标、教材和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有效把握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落实“用教材教”的新课改理念。“用教材教”,就是要把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

    教师依据课标,可以将教学内容放大,也可以将教学内容缩小,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就要从教学体系的高度把握教材,就要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当调整、拓展补充教材内容。备课时,要依据课标找准教学侧重点;授课时,要依据课本把握教学内容,以课标为本、课本为基。

    有的教材个别内容叙述过于简单,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把握,还需要适当拓展、补充课程资源。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利用上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敢于质疑教材,弥补教材的不足,以开放的心态完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取舍,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开展教学。    (山东省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马剑)

    立足教材,关注学情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根据国家课标要求,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因为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志。同时,教材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具之一,并不是教学的唯一素材。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将教材内容仅仅作为学生学习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扩充教材内容,树立“大教材”观。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立足教材,而且能够较好地达到课标要求,同时能够较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提升。

    立足教材的同时,还要关注学情。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进行学情调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学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升。只有在立足于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之前才会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从而更好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不仅仅要立足于教材,而且还要超越教材,也要关注学生学情。只有如此,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湖北省麻城市英才小学 郭青松)

    教材是教学的文本依据

    课标是宏观依据、理论依据,教材则是微观依据、文本依据。课标重在宏观把握,理念引领,而教材则是具体而微地落实课标,落实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文本依据。没有教材,课标的落实就困难重重;没有课标,教材的编写就千人千面。文本可以选取、剪切、增删、凸显、训练与拓展,而不宜随意抛弃,置之不理。有效利用教材文本,考验教师对课标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对学情的深刻洞悉。快速、准确、巧妙地找到每个章节内容与课标三维目标训练、检测、实现的对接点,是每个教师终身修炼的基本功。正因如此,教师要基于教材教,而不囿于教教材。教材有众多版本,且在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开发教材的意识理应与时俱进、与生俱进,其能力更应不断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应是一项技能。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 林密)

    本期话题:《现代课堂,教学依据是课本还是课标》

    欢迎您提供话题或来稿。

    投稿邮箱:362149788@qq.com

    来稿请注明“辩课”

    截稿日期:7月7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