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师傅”敢“弄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江苏省扬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年保持在98%以上,而且毕业生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知名企业,“扬州师傅”成为展示扬州对外形象的一张名片,一大批中职生正在成长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弄潮儿”。

    经济大潮中,“创业之星”熠熠生彩

    日前,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到扬州调研创新创业工作,首站来到广陵新城的“中国创谷”。在扬州方糖网络科技公司,当得知公司经理王梦凡毕业于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时,罗志军高兴地说,“创业者不分出身,职业学校毕业生只要肯努力善创新,一样能干出成就来。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事实上,方糖的“老总”王梦凡尚未正式毕业。1995年出生的王梦凡是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2级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另外两名合伙人杨林和王钰与他同龄。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技术实力不可小觑。去年,王梦凡发明智能水冷桌面入围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明大赛,王钰的半导体智能冰箱获省职业教育创新发明大赛二等奖。

    王梦凡说,注册公司的“底气”除了来自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来自“方舟”。原来,通过所学专业,王梦凡瞄准了市场空白,在校期间自主研发了微型服务器,虽然体积如同充电宝一般,但实际性能与大型服务器不相上下。这个微型服务器,就叫作“方舟”。“起名方舟,也是希望能迈好这一步。”王梦凡说。

    去年,王梦凡的创新创业项目被广陵新城“中国创谷”相中,获得10万元创业补贴。在创业前期,“中国创谷”免租金为他们提供办公空间。

    目前,“方舟”正在申请专利,这一技术成果已经在扬州市花园小学、青创中心以及诸多小微企业应用。

    扬州旅游商贸学校2011届物流专业毕业生陈佳佳也是一名“创业之星”。从中专毕业到成功创业,短短4年时间,她走过了从打工到创业的艰难历程,成为拥有资产200多万的扬州创业女青年。陈佳佳说:“是母校教会了我如何做事、做人,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没有‘西点’职业军校的磨炼,可能现在的我还只是个小女生而已。”

    多年来,扬州市着力打造并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不仅要求各类职业学校制订创业教育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还要求各校开设创业课程,建立校园创业基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创业教育,以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为代表的扬州职业学校,一大批学生已经成功走上创业之路。

    技能+素养,“弄潮儿”本领全开

    “肉乎乎的狮子头,油而不腻的猪头肉,吃得乾隆皇帝连声夸好直点头。二十四桥数明月,数也数不够,数也数不够……”在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首场旅游专业招聘会现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导游专业的学生在台上秀出十八般武艺,快板、扬州小调等各种形式的才艺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专业对口,企业可能最想了解的是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副校长濮德锁介绍说,今年的旅游专业招聘会上,学校特意增加了才艺表演,让优秀学生有机会在企业面前展示自己。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技术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在如何提升中职生综合素质方面,扬州动了脑筋,下了功夫,明确提出坚持“六个一”:“一个向善的人品、一门娴熟的技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种与专业结合的外语常用语、一手可看的钢笔字、一项个人特长”。同时,以“扬长教育”育人,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把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专业课、文化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日常管理有机结合,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等培养纳入德育课程,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构建起“潜能德育体系”: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

    邗江中等专业学校恪守“进德修技”校训精神,构建了“成人教育、成才教育、成功教育”三位一体的“三成教育”体系,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上,对“三成教育”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宝应中等专业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实践了“素养(Stuff)+技能(Skill)”的2S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优化学生素养和技能培养的方式方法及途径: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实施课程改革,形成“以精品课程为龙头,核心课程为主体,资源库为平台”的专业教学资源体系;以能力提高为本位,高筑实训平台,建成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电气应用等3个省级专业实训基地;以校企合作为路径,打造“活力课堂”教学模式,与宝胜集团等县内重点企业试行现代学徒制,翻开了双主体育人的新篇章。

    此外,从2014年始,扬州共有3所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开展“3+4”(即3年中职+4年本科)层次中高职衔接试点,6所中职学校与专科院校开展“3+3”(即3年中职+3年专科)和“3+开放本科”层次的中高职衔接试点,为学生开辟升入大学的“绿色通道”。近年来,全市职校毕业生每年有3000余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本专科,这部分学生既有技能又有学历,成为企业用人的“抢手货”。

    校企携手,技能人才“精准订制”

    目前,一批国内主要“互联网+”旅游企业纷纷瞄准扬州,旅游行业岗位需求的多元化,也对该市导游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市场岗位需求新形势,扬州市一些职业学校也在采取“请进来”策略,进一步提升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黏合度,并在“线路定制”导游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其中,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已引入部分企业的培训课程。

    高邮中等专业学校依托国家级服装制作与营销、省级农机运用与维修等实训基地资源,积极引入现代学徒制,采用“课堂工厂化”的项目教学方式,推动“校中厂”模式的专业实体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素养。

    有了“学位”就有了“岗位”,这句话在扬州的职业学校并不夸张。近年来,该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教育模式向深度发展,中等职业教育70%以上专业实现订单培养,与市内外10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关系,学生未出校门就已经成为企业的人,不仅保证了就业数量,还通过“按需订制”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口就业率达80%。

    此外,该市职业学校还将橄榄枝伸向国外,现已分别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办学,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学生赴国外研修,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并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技能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了项目合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