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吧,少年——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体育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说到体育,挥之不去的记忆就要属列队、排队、做操了。但我的孩子到清华附小上学后,情况却有所改变。

    每天,他一放学就向家长主动汇报课间玩了什么;分享班主任每天在微信群发的晨练和课间活动照片,有时还有视频。即使在雾霾天,学校也想尽办法让孩子在室内玩耍……这对一个精力旺盛的男孩子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我突然发现,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才是我最想要的。

    这是一位家长的心声。在他看来,判断一次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并不是孩子在各项评比中得了多少分,而要看孩子发自内心的笑容有多少次。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像这样快乐的孩子还有许多。清华附小“1+X课程”把“健康、阳光、乐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三个样态,并把“身心健康”放在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首位,意在强调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我们深知,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为此,我们以阳光体育的教育理念为杠杆,撬动和统领体育学科教学,深度挖掘阳光体育课程内涵:对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兴趣需求,补充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具有丰富性、选择性、实用性。

    打造阳光体育

    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究竟要达到什么状态?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几项体育技能?怎样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如何打下良好身体素质的底子?在不断梳理、调整、修改后,我们提出了体育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趣、出汗、技能、安全。

    “有趣”指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学习自主;“出汗”指向学生每天一小时以上的运动强度,时间保障、运动充足、内容丰富;“技能”指向学生学习技能的成长,掌握基本技能、熏陶体育文化、养成锻炼习惯;“安全”指向为学生提升健康运动的环境保障,学校具有安全预案、教学保证安全规范、学生养成安全意识。

    结构决定品质,课程结构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实现体育与健康板块相结合。我们尝试整合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进行精简、整合,补充适当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课程标准的体育课程体系——“1+X体育课程”。

    “1+X体育课程”体系中的“1”是指优化整合国家基础性体育课程:这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和形式相对稳定,要使学生在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均获得成长。“X”是指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体育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由“学生个性课程”和“学校个性课程”两个层面组成。

    “学校个性课程”是基于清华文化的特色课程,比如,足球已成为学校的品牌体育项目,每年都有校园足球联赛。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学校举办了为期一个半月的“马约翰杯”足球联赛,全校40个班级组建了80支男女足球队,600多学生参赛,真正做到了全校覆盖、全员参与。

    “学生个性课程”是基于学生资源的生成性课程,结合学生最喜欢的一些项目,如足球、篮球、健身球、踢毽子、跳绳、攀岩等。先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再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地点进行,操场“活”起来了,而且每个学生都在体验运动的快乐、运动的“美”。体育课上,处处都是欢声笑语,学生在享受快乐、体验运动“美”的过程中增强了体质。

    每天“体育三个一”

    在推行“1+X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原本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原本固定的40分钟体育课时也已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于是,在“1+X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途径等进行改革,提出了“每天体育三个一,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

    每天“体育三个一”:即每个班级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一次晨练微课堂;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在学生层面实现:我的课堂我喜欢,我的课间我选择,我的项目我做主。

    要“规范”更要“自由”。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示范的准确规范、队列的整齐划一、技能的熟练运用,没有站在学生立场思考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由天性,学校取消了原本统一的课间操,变统一规划为自由灵动,变被动健身为主动参与,变单一选择为形式多样,努力做到在不挤压学生自由运动时间的前提下“整齐一致”。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健身项目和健身方式,使学校真正成为解放学生天性的学习“笑园”、精神“佳园”、成长“乐园”。

    创新三种课型

    要“模仿”更要“创造”。过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没有给学生创设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于固化。为此,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研究,划分出三种体育课型:情境教学课型、问题解决课型、自主学习课型。

    情境教学课型——在低学段的足球课程教学中,通过“我与足球交朋友”的情境,把“情境教学”“乐教乐学”贯穿于本课教学。让低学段的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课程开始,教师以“我与足球交朋友”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很快对足球产生兴趣,进入上课状态后,要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中运用模仿动物踢足球,口诀讲解动作要领,对学生起引导作用,让学生爱学、乐学。

    问题解决课型——在低学段体操类活动技巧中设置滚动、前滚翻与爬行的内容,本课重点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应用能力,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和意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如身体起火、下台阶摔倒、高空跳下、通道逃生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并通过科学导学与导练,全面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发展身体的灵敏、协调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增强空间定向能力与空间感,培养学生遇事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和勇敢顽强的体育精神。当危险来临时,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自我保护动作,保证自身安全。

    自主学习课型——在低学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安排了前滚翻、纵叉、横叉等体操技巧教学内容,一般在三课时以上。根据这一系列教学内容的共性,在学科内以“我是小小体操运动员”为主题,整合原本没有联系的几部分教学内容。整合中,引导学生找到不同技能间的共通之处自主学习,使课程更符合学生需求。

    三种课型都强调了“学”的重要性,引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思考如何“教好”过渡到如何让学生“学好”。

    通过“1+X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学生在国家体育健康标准测试中连续5年成绩有所提升,及格率达到98%以上;小学生肥胖率和近视率低于全国平均值,并且每年都有下降趋势。学生整体精神风貌、自主锻炼的意识及体育锻炼的方式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做高效课堂坚定的践行者     下一篇:一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