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要为未来而教

    杨东平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2期撰文指出  中国过去的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把教学内容分解为细小并分离的部分(知识点)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是一种以行为训练为主的“直接教学模式”。它的背后,是一种大一统、高控制、高竞争的制度模式。除了全国统一的高考、省级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之外,区县一级的统考统测还有许多,而且升学率和分数标准与学校评价、教师评价直接挂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全区、全年级和全班的排名状况。这种所谓的绩效评价以及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约束必须改变,以便更好地回归教育宗旨、回应面向未来的挑战。学生的个性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沟通和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才是通往未来的真正重要的教育目标。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为未来而教的创新性。

    教育公平与政策倾斜

    顾明远在6月16日的《人民日报》撰文强调  教育公平主要是指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学习发展的机会,包括入学机会的公平、公正,享受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将来获得事业的成功。因此,要实现社会公平,就要对长期得不到公平的弱势群体实行政策性倾斜。社会发展如此,教育更是如此。今天,我们的教育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倾斜,只不过是对过去教育重视不足的补偿,也可以说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教育的一种反哺。这才是实施真正的教育公平。看来,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只有制定不同政策使弱势群体得实惠,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而且,实施倾斜政策重在增量上下功夫。要增加对西部地区、包括不太发达的中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在促进教育公平时考虑到全国大局,照顾到民众心理,理性地理解教育公平,维护教育公正。(吴绍芬 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