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教育大数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峰论坛在沪召开教育大数据变革:从技术走向组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数据是如何支持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大数据在促进学校管理变革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教育大数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在尝试怎样的应用创新?

    7月3日,由上海市电教馆和《上海教育》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教育大数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峰论坛在上海市建平中学举行。论坛上,上海市建平中学、江苏省梅村高中等学校展示了他们的应用成果。

    江苏省梅村高中运用极课大数据系统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数据的支撑让该校教学实现了高效率和精准化,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上海市建平中学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领跑者,该校展示的“错题本应用”、“家校互通案例”等同样备受关注。“建平中学的改革要再出发,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说,“过去工厂提高产能有两种方式:一是延长工人劳动时间,二是增强工人劳动强度。但是,今天聪明人绝对会用技术来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的变革无疑应该把技术整合到教育变革中。”

    技术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时尚还是现实需求?在杨振峰看来,大数据技术不仅是简单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是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的变革。技术也不再是时尚,而是不得不行动的现实需求。

    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智庭结合教育大数据与文化的融通,阐释了教育大数据的文化内涵。他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教育信息化,倡导利用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化环境,让课堂教与学更为灵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的人才。

    对于教育大数据的分析,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冶认为,大数据对教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当学生不会的时候,我们教了就会,教是一种基本的逻辑,现在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更精准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教。”张冶说,“大数据在教学中的第一价值是发现学生,第二价值是改进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者,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对大数据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一线教师要树立数据意识和强化对大数据的认识,教师如何从经验型、感觉型走向科学型,一定要基于数据的判断。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周飞多年来一直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他在当天的圆桌论坛环节表示,技术的发展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来教师更多的是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讲得生动、清楚即可,现在对教师的要求是复合式的,如何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如何组织教学资源、挖掘数据价值,如何调控课堂节奏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这些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周飞表示,根据课堂发生的变化、出现的问题及时改变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数据可以提供更加精准、及时的报告。

    教育大数据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但是,同样需要警惕它带来的隐患。张冶认为,教育大数据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教育大数据结构性短缺,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数据都是作业数据,关于学生社交行为等其他方面的数据,挖掘得远远不够;二是现有数据分析都是基于已有的数学模型,但是这些模型是否具有科学性仍有待验证。“大数据对改进学生的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冶说。

    “目前最需要的不是技术变革,而是组织变革。教育界有大量的数据,但没有大数据,本质上是因为组织落后于技术发展和教育需要。”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特级教师倪闽景说,“数据很重要,但是比数据更重要是什么?是教育过程本身。只有有意义的活动才会产生有意义的数据,数据创造不出经历,但经历是可以创造出数据的。所以有的时候,大数据会把我们管住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