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读,真的过时了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了。但同时也发现,课堂上教师朗读的声音却越来越少了。

    去年,我接到了参加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通知。其中,课文朗读是比赛内容之一。作为长期从事高年级教学的我来说,课堂示范朗读的时间确实在不断减少。为了准备比赛,我决定在课堂练练手,找一找朗读的感觉。

    正当我正儿八经、端出架势朗读时,忽然发现教室出奇的安静,学生不是认真地看着课文,就是紧紧地盯着我,有的学生还忍不住配上表情,跟着我低声读几句。当我朗读的声音一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掌声。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便一边备赛,一边把范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惊奇地发现,不仅孩子的朗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有了一定的深度。学习《少年王冕》一课,一句“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让人意味深长;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一开腔,林冲的谦逊忍让与洪教头的蛮横无视便跃然纸上……

    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情景。

    记得那是一篇叫《丰碑》的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那时候,自己工作还不足一个年头,对文本的理解、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一头雾水。在准备这节公开课的过程中,教案更是反反复复,不断推翻重来。

    说来也巧,就在我一片迷茫时,正好看到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个纪念活动中,一位表演艺术家全文朗诵了这篇课文,听得我热泪盈眶。当时我就想,要是能在课堂上让孩子们把这篇课文读好,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情,那么这堂课学生的收获肯定会多于以往。

    瞄准这个方向,我在同事的指导下,从段到篇,步步夯实朗读基础。在课堂上,我特别加强了范读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交流时,一位老教师激动地说,这节课各种形式的朗读有20多次,孩子们精彩的朗读深深地感动了他。

    有一定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升华语言理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不论在哪个学段的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都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指导朗读的手段、方式也在慢慢发生变化。特别是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教师在课堂的示范朗读逐渐被压缩,有时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环节。

    不可否认,一些教学音频、视频对孩子学习朗读确实有所帮助。但是,教师的范读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理解基础之上的现场展示,学生的朗读是教师指导下个人感受的恰当表达,这是相互交流、互动生成的学习过程,又怎会是冷冰冰的录音所能替代的呢?孩子如果缺少对朗读的亲身体验和感知,那么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浅一些。

    朗读,不仅是发声技术的训练,更是阅读感受真切自然的表达。现在,每堂课学生读课文时,我也会主动要求范读一段,与孩子一起分享朗读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