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狂欢的真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平:有了生命意识,课堂才有了灵魂;课堂有了对生命的尊重,教育才可能是人本的。但许多人担心,生命的狂欢让课堂失去了理性。学习首先是一个由外至内的过程,再热闹的外在环境,也仅仅是为学习者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场”,产生了“平衡”的内在需求,而在实现由外到内的过程中,最终需要的是理性和安静的思考。所以,许多人在课改之初非常担心,狂欢的课堂只是好玩的课堂,缺少了理性,终究是一个秀场,在热情澎湃的表象下,没有高效课堂追求的“高效”,而只变得“搞笑”。

    杜金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课改人,由于没能参透其中妙义,担心狂欢只是好看,没有实效,边做边担忧。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人是有情感的:得到尊重,就处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被忽视甚至被蔑视,就处在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由外入内。外,就是指学习资源、环境等条件;内,就是指入“心”。从外到内并不是直接了当的,中间环节是“脑”, 不入脑者不入心,显然,先入脑才可能入心。高效课堂提倡三动,动身、动脑、动心。动身,就是利用身体所有的外在感官,对外界提供的学习信息进行感知,力求感知刺激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准确性;动脑,就是人的理性介入,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动心,就是对外在信息的意义进行建构,把外来的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图式”中。显然,第二步动脑非常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动脑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外界信息加工的过程,最先做的竟然是对外界信息的筛选。有些信息被视而不见,有些信息被故意放大,显然被放弃、被放大或者被缩小的,都产生了谬误。那么,“脑”的这些看似故意的行为,是谁控制的呢?前面已经说过,“脑”被“心”控制,“心”受“脑”影响。

    李平:再次回到您早期培训我们时说的“防止‘两条狗’的问题了”:喜欢就全然接受,厌恶就全盘否定。

    杜金山:对。心主管什么?情感!如果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被教育者的“心”会常常命令自己的“身”和“脑”,对外界提供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感知。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疑邻偷斧”“仁智见仁、智者见智”“亲其师、信其道”就不足为奇了。

    李平:高效课堂强调让学习者处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生命的狂欢)。首先其价值是创设一个环境,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解决所有学生都积极学习的问题。其次,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作为学习者主体,在完成由外入内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情感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外界感知的效率是高的、全面的,思维不仅是积极的,更重要的是大大减少了由于情绪影响造成的恶性“筛选”现象;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学习者才是真正的高效学习者。再其次,让学习者处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还会使学习者更加热烈地爱上学习,而不是仅仅靠愿景或严格的约束去吸引或管制学生去学习,真正实现了学习的生活化,也就是所谓常态——这样的状态下,学习者是幸福的,没有过分的压力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习者的情商会逐渐增强,会成为一个自我强大的人。

    杜金山:许多践行高效课堂的人,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很容易把课堂搞成秀场。理解到第二个层次,就不会担忧学习的效率问题。理解到第三个层次,就会建立起教育者的使命感。

    传统课堂是建立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课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对人和生命的尊重欠缺较多,对未成年人,往往只有所谓的疼爱、关爱,却没有尊重。你不尊重他的情感,并不代表他的情感就不起作用,一个被忽视甚至被蔑视的学习者,会怎样选择?

    李平:中国的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的不多,愿意接受父母管教的不多,真正热爱教师的也不多,究其原因,与他们的情感被忽视甚至常常被蔑视有很大关系。忽视他们的主要是家长和教师。所以,才会有上述现象。

    杜金山:其实,没有情感前提的实现,就没有对人的尊重,也不会有人本的教育。我们喊“人本”喊了许多年,却没有找到入门的地方,尊重情感,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享受生命的绽放感,在家庭享受阳光雨露般的教育和抚养,才是生命狂欢的真义。

    学生的成长是个体性的,成长过程是身心、心智的交互作用过程,心主宰着一切,身感受着外界,智则处在中间位置,既受感知信息的影响,又接受心的领导和支配,还影响着身体对外的感知过程,促使新“图式”产生。学习过程,就是这样的复杂。情感伴随着整个过程,忽略或者忽视了,都将影响教育的效果。

    李平:从根本上讲,尊重情感,其实就是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才使人高于其他动物,成为了万物之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微语录     下一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