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堂,教学依据是课本还是课标(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讲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以“书”定教,把教科书当成金科玉律的情况普遍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依据主要应是国家课程标准,但现实中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的情况少之又少,许多人至今还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层面纠缠不休。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教学究竟该依据什么?

    教学的第一依据是学生

    现代课堂,教学的第一依据应该是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重要原则,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我认为,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该不同,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也要有区别。无论课本还是课标都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不完全相同,生活经验有差异,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不相同,针对不同学生应灵活设定好教学的梯度。

    课标是纲是目标,课本是目是知识的体现,纲举目张。教学除了备好学情,还要根据课标把握好本节知识的深度及广度,然后灵活地运用教材,该增加的内容要增加,该简略的知识要简略。只有这样才能上好高质量的课!

    (山东省阳谷县教育局实验教学研究室 魏玉体)

    保持课标与教材的“脐带”关系

    课标与课本两者没有孰轻孰重,对课堂教学而言,都举足轻重,不可偏废。让两者有机融合,才会产生1+1﹥2的效果,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义。

    一方面,保持课标与教材的“脐带”关系。课本是教学内容,关乎教什么、拿什么教,没有教材,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课标是指导思想,使用教材、选择内容、教“教学内容”等环节,不能游离于课标,要尽可能地体现课标的思想,只有在课标的指导下,教材的作用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优化课标与教材的相依关系。现实中,教材的编排与课标的制定难以同步,总会是其中一方滞后于另一方,从而产生一方不适应一方的情况。如果不优化双方的关系,容易产生双方关系的游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现代教学的需要作出科学的研判,在运用课标或使用教材时有所取舍,甚至可以有所超越,保持两者的适应性和先进性,这样才能优化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取得两者融合后的效果。

    (江西省瑞昌市第三小学 高青春)

    依据课标摆脱“枷锁”

    从理论上讲,教学理应是课标、教师、师生对话的过程。但回归常规教学,大多数教师还是教教材,课标一度沦落为教与学的摆设。

    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课改依然存在。课标理念往往是会上讲、嘴上说、本上记,回归课堂还是按部就班、原地踏步,依旧走不出教材的“框框”束缚。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引导教师依据课标摆脱教材的“枷锁”,跳出“考啥教啥”的怪圈。

    首先要依据课标走出教教材的误区。课标明确了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方法、实施建议及各学段的具体要求,是深化课改的“指南针”,是指导教学实践的“方法论”,从学校到教师都应当依据课标自我反思、大胆取舍、审视课堂,切实走出认识、思想与实践的误区。其次,要依据课标驾驭教材。依据课标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创造教材,大胆地对课本进行删减、补充和整合,甚至质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信学生、放手课堂,引领学生竞相“达标”。再其次,依据课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融合。将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和谐共振,以实现教材的生本化为原则,围绕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整合教学内容、案例资源和教学结构,真正让以学为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的常态。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口镇郭家镇小学 魏何传)

    话题预告:《教师角色,是教学者还是助学者》

    欢迎您提供话题或来稿。

    投稿邮箱:362149788@qq.com

    来稿请注明“辩课”

    截稿日期:8月31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漫画课堂     下一篇:骄阳下,参与捡拾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