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花瓶”才是关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锐评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所普通乡村学校不足600名学生,“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一座高标准的文化长廊。然而,这座长廊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已经7月份了,文化长廊张贴的还是4月份以前的报纸,学生的书画作品也是歪歪斜斜地在玻璃橱窗里吊着,有的卷着边,有的已然泛黄。问学生橱窗内容什么时候更换,学生答曰,都是有人来检查时,才能看到有教师来换。

    事实上,中小学校园这样的“花瓶”不胜枚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无论是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还是信息技术设备,一应俱全,应有尽有。然而,督导评估一过,再看这些学校,图书室的图书布满灰尘,音乐室、美术室因为没有专业教师而闲置,信息技术设施的使用率也不高,俨然成了学校应付上级检查的“花瓶”,实际办学效益却没有得到真正提升。

    不禁疑惑,这些“花瓶”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吗?显然不是,无论是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还是信息技术设备、高标准的文化长廊,都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先决条件,也是办学的基本保障。试想,在乡村学校,一座高标准的文化长廊意味着什么?它不仅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而且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生活,学生徜徉其中,愉悦心性,增长见识。这样的教育教学设施,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所谓校园里的“花瓶”是否具有存在价值,关键在于教育者的态度。如果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手段,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花瓶”之说便不复存在。如若弃之不用,那么“花瓶”只能是“花瓶”,也只能是供在桌上成为领导偶尔赏玩的“物件”罢了。

    有些城区为了文明城市验收的需要,应领导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少年宫建设起来。验收之后,少年宫大门并没有紧锁,而是坚持每天开放,与学校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学生乐此不疲,学校课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原本仅供检查应急的“花瓶”,成了学生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这样的“花瓶”不仅好看而且中用,很值得管理者借鉴与玩味。

    反观学校图书室、音乐室等,真的是“花瓶”?文化长廊真的是“花瓶”?当然,或许对学校而言,确实有自己的难处,存在诸如师资、经费不足等问题,但关键还在于管理者的意识,在于对待教育资源的态度。即使没有专业师资,让学生在音乐室里听听音乐,在美术室里写写画画,将文化长廊交给学生去设计、去更新,又有什么不妥?而一旦学生介入,“花瓶”便有了生机,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此,又何来“花瓶”之说!

    “花瓶”本无错,错在教育者,用好“花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