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张鹤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讲“故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教学要讲“故事”。这里所说的故事,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而是指能够把所要教授的知识讲出情节来,也就是要能够讲出知识形成的过程,讲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学课上,讲完概念就是应用,从例1讲到例3并穿插若干变式练习,最后再小结,这种模式化、套路化的课堂,显得干巴,不漂亮,也缺乏故事性。能不能把所选用的数学题改成需要探索的问题,并且每个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是能够不断地深入研究的;能不能让研究的问题有同样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把知识教学讲出情节、讲出故事,那么课堂教学的味道也就有了。

    这样的故事如何讲呢?

    数学课不要一上来就是写出题目、就是计算。本来可以生动、有味道的课堂,这样反而弄得索然无味。如果能够把数学问题最本质的东西从一般的数学题目中演绎出来,让学生能够从基本的问题中体会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这样就会让数学教学过程生动起来,教师个人的学术观点才可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才有可能从教师生动的富有情节的教学语言中捕捉到教师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脉络。学生在富有故事性的数学课堂学到的是与课本知识描述的不一样的东西,是数学知识的各种逻辑关系。

    好的故事在于情节吸引人。同样,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思维活动不应是平淡的,教学过程要有悬念,有思维的冲突,能够让学生产生顿悟和惊喜。为此,教师就要像故事的作者那样,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含量,要能够打动学生。打动之处就在于思维的焦点上,如为什么要加那条辅助线,怎么想起要证明某两条直线是垂直的……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一带而过,一定要给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考出处,要能够自圆其说。要让学生感到这样想是非常自然的,而不是教师有多么聪明或会做的同学有多么厉害。如果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的是神奇,也许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效果。

    同样,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如果师生始终是在研究问题,那么在学生中就必然会产生悬念。这种悬念是师生对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的渴望,是对明确数学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需要。如果只是为了一道题目的解决,甚至是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目的可能还无法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本质的追求。只有对知识本质层面的思考,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甚至学生之间的思维,必然会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会产生冲突,其实这正是课堂教学最为宝贵的。如果课堂的思维活动是完全一样的模式,这是不现实的,也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在同一种思维模式下,在没有任何争议、没有问题碰撞的环境中,不可能产生思维的火花,不可能激发出思维的活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只能是灌输,是服从。

    在现实的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教学状态不时可以看到,责任一定在于教师。我们一定要知道,课堂教学的思维活动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如果不珍惜学生的思维活动,不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的无效性就会成为可能。

    好的故事一定随着情节的发展最终达到高潮。课堂教学的思维活动与故事的情节发展一样,思维活动达到最剧烈、最大强度之时,也就是学生豁然开朗的时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随着对所研究问题理解的不断深入,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看似就要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却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困难时,教师恰到好处地从思维方法的高度进行的点拨,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顿悟。这种顿悟会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最高点,这种顿悟也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停滞的阻力点得到有效的突破。要使思维活动达到高潮,不仅在于教师对所教授知识的本质认识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及时捕捉,而且在于参与思维活动的学生内心对知识本质认识的强烈需求。

    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课。喜欢的理由会有许多,数学自身的魅力是最主要的,数学课堂的魅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把我们的数学课上得更有故事性,让充满理性的数学教学也有感性的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营造任务驱动式课堂□ 严育洪     下一篇:微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