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打破主观、因循的“心向”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致辞  在急速锐变的年代,滥竽充数已经没有市场,没有解决方案的愿景更是“有毒组合”。贻误资源、时间还不算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主观、因循的“心向”。我们对“闭塞倾向”要时刻高度戒备;错误的政策或计划,只会把未来困锁在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迷惘中。因此,我们要想脱颖而出,一是必须不断强化谦逊的学习态度。心智、心像力是我们拥有洞见和有先见之明潜力的关键。二是科技为高增长的基石,人才创意是发动机,社会包容是燃料,三者合一,孕育出共同学习、共同迭代,让新观点引向新洞见。三是要有人格力量。在理想大道上赶路时,我们要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在2016年第4期《物理与工程》撰文指出 当前,我国学生杰出人才比较稀缺,学得很差的人相对也较少。这与我们教育中的“大一统”和“一刀切”模式密切相关。教育“一刀切”是把双刃剑:统一的标准使得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比较扎实的基础教育,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趋同式教育既造成许多学生负担较重,又十分不利于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我国学生在人的基本素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平均水平比较低。因此,中国教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其恶果已日益彰显。这方面教育的责任很大,但全归咎于教育也是荒谬的。成功的教育,应该明显提升人的全面素质,在传授知识方面,既要提高平均质量,又要适当加大标准差,把提升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当作教育的职责。

    (吴绍芬 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