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首批庚款留美学者之一,回国后曾任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时的教师,主要讲授教育心理学和英文,曾与老舍先生长期同事。王长平:教学要“观貌察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长平(1883-1962),字鸿猷,山东济南人,教育家。首批庚款留美生,1914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后来回国任教。曾经做过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代表作有《论教育》《实业教育》(译著)。

    100多年前,怀揣250块大洋、身穿特殊定制的洋装,47名庚款留美生乘“中国号”邮轮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我的祖父王长平正在其中。1914年,他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

    王长平对儿童视觉教育和培训特别重视。在他眼里,任何一种学习,不管是什么样的,只要学得好,都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发展儿童各个方面的心理功能,要关注对儿童注意力和意志力的培训教育,这些都可以促进儿童今后更好地发展。

    1915年,王长平学成回国。他先后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任教。据王长平回忆,当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所开课程有国文、英文、数理化、博物、伦理、心理、哲学、教育学等。其中伦理修身、教育心理学等为高年级课程,当时讲授的教师是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的父亲。此外,教育学教员还有徐特立。1917年杨昌济辞职,应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此时,毛泽东尚未毕业,接替杨昌济授课的即是王长平。当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园位于长沙城南书院旧址,而王长平正在附近的雅礼大学任教,他在两校之间执教也非常方便。在此期间,王长平还担任毛泽东的英文教师,直到1918年毛泽东毕业。

    王长平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观貌察色”。他会深入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心理教学模式”。在王长平看来,教材和课本是死的,但教学是活的。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讲解,就可以把书讲活,把人教好。

    王长平一直重视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懂得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为人师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才能真正知道如何做人、尊敬师长,成为有用之才。

    后来,王长平到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翻译了美国《实业教育》一书,同时还兼任南京金陵大学的教学任务。王长平本着爱国、报国的思想,认为民众有了知识文化,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局面。他指出,国家要以“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人民才有能力创造社会财富,中国人才可能在世界上受到尊重。

    由于祖父为人处事特别低调,许多人并不认识他。教育界有些人最早知道他的名字,可能与他曾与老舍同在山东齐鲁大学执教有关。1930年夏天,老舍刚刚回国不久,受齐鲁大学代理校长林济青之邀,一路南下到山东任教。老舍前往山东济南还带去了6位学界名人,其中之一便是祖父王长平。那时齐鲁大学由于申请立案受阻等问题,校园内人心浮动,学潮工潮迭起,大有难以为继之势。在老舍、王长平等人到校之前,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已经停课达半年之久。他们来了之后,王长平出任文学院教育系主任,老舍则被聘为文学院“新文学教授”兼《齐大月刊》编辑部主任。在当时开设的儿童心理学、青春期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比较教育学等课程中,王长平担任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学中经常会有精彩的表现,深受师生们喜欢。

    王长平在教育史上创造了奇迹:他是从游美学务处630名考生中最后正式录取的47名留美学生之一;是中国留美学生会首任会长;是庚款首批留美学生中的首位博士;也是把美国教育传播到中国的首位中国人。王长平的名字永远铸刻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

    (作者系王长平孙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