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主动是怎样发生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平:生命狂欢,表达的是生命自由、奔放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生命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奔放的。这句话描绘的意境很好,但教师们在实际操作时,依然找不到感觉。许多教师说自己也在“解放学生、尊重生命”,但实际上是在控制学生、圈禁生命。能否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在课堂落实生命狂欢,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杜金山:这是一个好问题!前面我们用三篇文章谈了生命狂欢的价值、状态和动机、动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常常看到,许多教师或家长嘴上明明说“尊重学生”,但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牢牢地控制着学生。这里需要明确一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度”出了问题,良好的愿望和先进的理论也会走向反面。

    李平:曾经有人说过,中国家长最常用情感(感恩)、伦常(老人至上)、比较(同样条件必然得同样结果)、恐吓(未来如何如何)等控制孩子,让他们用今天的努力换取明天的所谓成功;还有部分人,不用这些,而是用过分的表扬、虚假的优秀去给孩子“戴高帽”,用这种所谓的“激励”去控制或绑架孩子。其实,虽然这两种情况的表现不一样,其本质都是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把家长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已。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其生命都不可能处于自然成长状态,特别是第二种,大概就是您说的“被”主动吧?

    杜金山:第一种情况是显性的、明目张胆的绑架和控制,第二种情况则是打着激励、爱和负责任的旗号,隐性地实施了对孩子的控制与绑架,其危害依然很大,需要特别警惕。许多家长和教师,在第二种情况下却不自知,甚至还以为自己在实行新的教育理念,一直在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

    李平:一种不自觉的伤害!

    杜金山:认清楚什么是真主动,什么是假主动(被主动),才可以避免第二种情况出现。

    还记得我最早对教育的分析吗?工业、农业和“人业”,工业产品是绝对的被动,因为它的好与坏、优秀与否,完全取决于制造它的人。所以,真正的被动是物理性的。农业,面对的是生命,即使是最低等的植物,也有对阳光、水分、营养物质的主动选择,最不好的情况是死亡,所以植物没有绝对的被动。到了人,就更高级了,人与低级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自由意志,而且在自由意志面前,连上帝都要让路,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李平:您的意思是说,除了物理原因,人总是主动的,绝对不会是被动的?对人来讲,所谓的被动,其实是“被”主动?

    杜金山:是,对此我思考了很长时间,结论就是,除非物理原因导致人的身体绝对被动,人作为有自由意志的高级动物,内在的任何活动都是主动的。但有些主动是真主动,有些主动是“被”主动。区分真主动还是假主动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主动行为是由“正能量”还是由“负能量”驱动的。

    李平:负能量是什么样的能量?

    杜金山:所有的行为,无论是肢体的还是心理的,都需要能量的支撑,肢体行为消耗的是我们熟悉的生物能量,心理行为消耗的是另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有的在消耗过程中带来幸福感,有的在消耗过程中带来痛苦、恐惧等感觉,这种不能带来幸福感的能量,我把它叫做负能量。比如,一个人为了热爱的体育运动去参加比赛,这时驱动他的心理能量就是正能量,无论胜与负,他都享受了竞赛的过程;相反,有的人因为逃命而不得不拼命地奔跑,即使他成功了,他也会留下巨大的恐惧感,不会热爱上逃跑,这时驱动他的心理能量就属于负能量。

    李平:凡是被正能量驱动的主动,就是真主动,而被负能量驱动的主动,就是被主动,也就是假主动。

    杜金山:对。所谓生命的狂欢,一定是在正能量驱动下的生命绽放状态,如果是被负能量驱动,无论多么投入和激烈,都不会有生命的狂欢。许多学校也提出激情课堂、激情校园,表面看与高效课堂很像,本质上有天壤之别。

    下面我们谈谈学生是如何被主动的?

    首先,从本质上讲,如果行为是由负能量驱动的,学生的所谓主动就是假性的,是被主动状态;其次,教师、家长和同伴的什么行为会导致学生处在被主动状态?不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在爱、责任、团队、高目标的旗号下,进行了超越学生实际发展可能的教育行为,比如,过快的速度、过高的要求、过快结束、直接的结论、简单的评判对错或优劣等。总之,一个正在主动发展的学生,只要教师、家长或同伴,跑到他的前面去“牵”他,瞬间,他的真主动就会消失,变为了被主动状态。

    李平: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假主动状态的出现?

    杜金山:方法就在高效课堂提出的守望、陪伴、相信、解放、尊重、敬畏这些智慧里。守望、陪伴不是简单的不管,而是创设好一切可能的条件,急切地等待;解放,是一种大智慧,陶行知先生对此有比较充分的论述;相信、尊重和敬畏,更是中国教师和家长需要恶补的一种文化营养。

    当然还是那句话,不要陷入二元思考,当我们强调课堂的真主动,消灭被主动现象时,并不是说学校教育没有了负能量的介入。比如,在校园对人性中导致恶行的矫正和抑制,就可以选择性地使用负能量方式进行,止恶也是扬善,而止恶最高效的方式,就是直接禁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微语录     下一篇:漫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