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一种标识,代表以文化底蕴为内涵的无形资产,同时,又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和武器,区域教育发展尤其如此。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凸显区域文化内涵又能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这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区域教育管理者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场大雨倏然而至,让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幼儿园闲庭园区的教师们眉头紧皱,因为这一天,是邀请青林园区幼儿来园开展“趣味探索游学大本营”活动的日子。

    眼看着计划被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打乱,这时候,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荣芳向教师们建议:“你们看,孩子们现在的兴趣都在大雨上,是不是可以带他们去最接近大雨的篷布下走走……既然是园际游学活动,小主人与小客人之间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互帮一下?”

    顾荣芳一系列的追问,让在场的教师恍然大悟。像这样的场景与追问,近两年来已经成为宁波市海曙区许多幼儿园的“常态”。

    这样的“常态”,源自一项有引领价值的“品牌”建设行动。2015年3月,海曙区教育局与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正式达成协议,开启区域幼教品牌建设的合作,首批选定5所试点幼儿园进行重点建设。一年多来,通过专家培训引领、入园诊断、进班蹲点、现场指导、领域教研、课程建设等多形式、高密度的品牌培育,目前效应凸显,品牌建设经验也逐渐向全区其他园所拓展。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场“品牌”行动,不仅让海曙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幼教品牌效应放大,更让海曙幼教人的品牌意识和建设能力进一步提升,因为区域教育品牌的建设,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回归原点,追问品牌

    深挖内涵是区域品牌建设的基础

    每一次,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一起走进宁波市海曙区5所试点幼儿园的,还有另外24位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与教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已经记不清到底下园多少次了,更别说还要“进班蹲点”了……

    一所师范大学组建20多位幼教领域的专家教授,如此强大的专家阵容,如此高频率地进园指导,只为全面对接一个区域的学前教育品牌建设。这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是一件特别难得的大事——需要管理者的战略思考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大智慧。

    “品牌是质量的外延与形象,打造品牌是为了提升教育内涵,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海曙区教育局副局长陈臣告诉记者,作为宁波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海曙区早在2011年就实现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12%,净入园率99.93%,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达到了76.2%,在宁波市甚至浙江省都占领先地位,学前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已基本实现均等化。随后海曙区教育局通过优化学前教育发展结构、完善“园区化”办学模式等途径,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因此,海曙区提出区域学前教育品牌的建设,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于是,就有了“海曙区学前教育”邂逅“南师大”,开启了一场“私人定制”的品牌建设合作,双方通过成立“诊断工作坊”、实行导师蹲园指导制、建立领域及学科教研共同体、分层开展品牌创建活动等途径,从理念、文化、特色、师资、课程、环境等多维度提炼试点园的园本品牌,并以点带面建设学前教育区域品牌。

    对此,虞永平特别强调:“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进行标新立异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推进合作,早在2014年11月,海曙区教育局就邀请南京师范大学专家对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摸底与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了5所“品牌建设”试点幼儿园,分别是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宁波市闻裕顺幼儿园、海曙区启文幼儿园。

    在5所幼儿园中,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尤为令人关注,它的前身是由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担任首任园长的星荫幼稚园。张雪门一生致力于幼教事业,并将幼儿课程理念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其“行为课程”理论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课程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虞永平认为,宁波是我国研究张雪门思想的重要基地,很扎实。而宁波市第一幼儿园是研究张雪门行为课程的重要基地,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可以说,继承和弘扬张雪门思想,本身就是深挖教育资源、提升区域内涵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显然成为一种历史使命,当然也意味着压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幼人就开始重探老园长的思想,进入新世纪后,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借助行为课程研究建构适合当今时代的幼儿园课程体系,让课程更具现实意义——新行为课程应运而生!

    这是一次成功将现有资源优势放大建构教育品牌的过程!而海曙区这样不断挖掘潜力、深化内涵的行动,让区域幼教品牌的建设有了根基,更充满了无限可能。

    找准基点,开发品牌

    全员参与是区域品牌建设的增长点

    “品牌建设是一个培育的过程,更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培育品牌需要全区教师都参与进来,让品牌建设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和共同的追求。”陈臣的观点,得到了虞永平的认同,“要善于挖掘每个教师的闪光点,在协商和共育中建设、打造幼儿园的品牌。”

    “今天我在美工区制作了一个冰激凌,我用到了两个杯子、两个球,还有牙签和双面胶,彩色卡纸。”在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大班美工区,男孩炯炯边说边清点。听完了炯炯的介绍,好多小朋友都发出啧啧称赞声。在以往,这样的交流已经比较丰富了,但教师娄丹娜没有要总结结束的样子。

    娄丹娜加入幼儿中间进行讨论,“我想问炯炯,你这个奶油是怎么做出来的?还一圈一圈旋上去!”炯炯说:“妈妈给我买的冰激凌就是这样的呀!”

    实际上,这个案例是娄丹娜将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中的设计教学法结合当代美国比较流行的高宽课程“回顾”环节的评价作用进行的一次改进尝试。“反思幼儿园在以往的区域活动中,‘回顾’环节缺乏必要的思考和重视,仅仅停留在描述、认同和表达上,‘回顾’仅是完成一项任务而已,缺少意义。”娄丹娜惊喜地发现,一次改进却更好印证了张雪门“生活即课程”的理念。

    娄丹娜的主动探索,不仅推动了园所课程建设,让既有的资源优势成为新的品牌支撑点,更让这样一名普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区域学前教育品牌的建设者。这是她以前不敢想的。

    其实,与她一样,很多一线教师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场关于品牌的建设行动,似乎与专家、园长的关系更紧密,而与一线教师的关系不大。

    “刚听到幼儿园要打造‘品牌’时,就是觉得幼儿园要被包装了,以后就更有知名度了。”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教师徐东颖尽管觉得很骄傲,但对如何打造幼儿园“品牌”依然存有困惑。

    “跟南师大几位教授交流了多次,我才明白过来,原来‘品牌’建设真真切切是跟我们每个教师都息息相关。”教师庄若文终于明白,原来这项工程,是在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高校专家团队的全力引领下的一场全员行动。因为这个“品牌”不是一所幼儿园、一位名园长的名片,而是整个海曙区教育文化的形象。

    陪伴前行,内化品牌

    师幼成长是区域品牌建设的核心追求

    对于品牌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晋霞认为,品牌意味着质量、区别、责任,它是一个系统概念,而其核心是儿童发展。“当我们真正关心儿童的生活,我们的幼儿园肯定会和别人不一样,这是因为需要而呈现出来的特色。”

    这种特色,不是短时间就能“生长”出来的,不仅需要长时间的“培育”,更需要“陪伴”。或许,南京师范大学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贴地行走,正是海曙区所看重的。

    在一次教研沙龙活动中,启文幼儿园的两个中班男孩用积木表征“火车”。A男孩搭得又直又长,B男孩搭得呈螺旋状排列。搭建结束时,两个男孩开始探讨谁搭的火车长,但没有结果。

    观察该组幼儿的教师认为案例中出现的概念实质是长度守恒,但长度守恒是大班阶段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没有“接过孩子抛来的球”。随后的导师澄清环节,专家带领教师们重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典型行为表现”,研读“典型”一词的意义——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表现,但不是每个孩子在每一个共同时刻的表现。从而使教师们理解该如何把握“典型行为”,鼓励教师关注“真情境、真问题”,要打破固有的对儿童学习进阶的认知,将学习还原为儿童真切、实在的体验与感受,而不是教师人为地设定儿童的学习进程……在南京师范大学专家一层层抽丝剥茧似的研讨中,教师们对课程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对此,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园长王晓璐也感同身受:“在与专家亲密接触中,我们不断涤荡着思维、找到了方向。我们不再怀疑自己,相信陪伴的力量。”

    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王芸说:“专家们用事例、行动,告知课程建设必须集群体的力量,使我们能更好地发挥分工合作、园区间优势互补的作用,在教师、保育、后勤等各类研究共同体中提高协作共进的效能。”

    教师团队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幼儿园品牌富有旺盛生命力的血脉。教师的成长,教师对质量的认识,教师完善课程的能力,能对质量产生长期的持续的影响。园长与中层,中层与教师,园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有共同愿景志向的群体,以伙伴式陪伴模式,触摸同伴温暖的牵手与相伴,感受陪伴的愉悦,促进双方的互助与共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