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一山两江” 引领“山乡巨变”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长江和乌江交汇处,位于重庆“一区”联结“两群”Y字形节点,担负着助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特殊使命,武陵山区、长江上游地区和乌江流域地区(“一山两江”)是办学治校的独特地标,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学校因地而建、为地而谋、依地而兴,聚焦区域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勇担“一山两江”特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使命,积极开展政校企融合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品课程,以红色为底色、以特色创优势、以绿色促发展,走出了一条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无缝对接的发展之路。
红是底色 红是亮色
构建红色资源与思政育人创新机制
长江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点,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形成普通本科、对口高职本科、留学生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依托“一山两江”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展以红为底色、以红为亮色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旅游学科理论教育、研学项目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中。学校与涪陵区816小镇、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等联合创办研学旅行实践教学基地,顺应红色旅游、研学旅行及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大趋势,创新产教科创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打造产教科创协同育人专业师资队伍,搭建产教科创协同育人实践和科研平台,探索出独具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旅游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新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既依托区域内革命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又发挥人才队伍智力优势,助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学校与涪陵区816小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坚持跟踪研究816核工程遗址,深度挖掘“堆工机械加工厂”遗址等三线建设工业文化与军工文化的在地历史文脉,创建816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积极为规划、设计和打造军工文旅小镇出谋划策,联合打造集军工文化体验、文旅文创、乡村振兴和自然生态体验于一体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综合体。
学校积极构建学科专业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机制,设置独具特色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项目与基地,在专业教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思政课程体系及特色鲜明的红色研学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红色旅游思政育人的实践效果。2020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励58人次,其中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3人次。《后扶贫时代还需扶贫吗?——2020年暑期三下乡重庆酉阳县南腰界镇调研报告》被评为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参加202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三等奖。以红色基地乡村振兴为背景的创业项目“菌临天下——食用菌产业致富引领者”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22年,旅游管理专业所在的管理学院获批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院系,“携梦”志愿者服务团入选团中央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和全国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为地方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高层次旅游人才。
特色科研 特色学科
促进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深度融合
2021年8月,长江师范学院旅游管理学科成功获批重庆市高等学校“十四五”重点学科。长江师范学院紧扣“一山两江”旅游产业需求,依托学科建设开展科研创新,以科研创新引领学科建设,组建旅游管理教师团队,着力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和团队骨干,优化科研创新协同攻关机制,积极开展特色科研,建设特色学科,持续产出一批突出地域特色、文旅融合发展的高质量成果,夯实旅游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基础。
学校以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旅游管理)、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旅游管理)领军,建成“新时代‘大武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等2支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和“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平台;主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实证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武陵山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等省部级项目25项、“重庆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市场调查与开发”等产学研项目52项;持续产出文旅融合、旅游扶贫和民族文化研究等系列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社科成果奖10项、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12项。
新时代“大武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团队以脚步丈量“一山两江”,把学问做在民族地区、田野乡村的大地上,围绕深化文旅领域改革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广泛开展“一山两江”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物、传统村寨等文旅资源调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深挖重庆市鞍子苗寨、蚩尤九黎城、洪安边城、郁山盐业遗址等特色资源潜力,推出的武陵山文旅融合发展系列咨政成果被市级内参刊载,成为旅游管理专业跻身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坚实支撑。
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江上游地区典型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实证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演艺旅游、民族习俗旅游和民族传统工艺旅游等文旅融合业态发展水平与效应,创新提出单点元素进化融合、空间重构融合、产业系统融合、文化转型融合等5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新时代西南山区多民族村落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报告》获2021年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社科研究成果奖。《加快推进我市人文化现代大都市建设的建议》等资政建言被市级平台采用,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关于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总结了武陵山区脱贫攻坚时期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找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构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获得重庆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采纳应用。
绿色生机 绿色生计
打造生态旅游同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国家的要求,更是人民的期待。“两山”理论为解决“一山两江”发展困境提供了一把金钥匙,绿色是“一山两江”的生机所在,也是“一山两江”人民的生计所在,两者融合发展,是一条康庄大道。
长江师范学院立足武陵山片区,面向长江流域和乌江流域,以守护“一山两江”为己任,深入践行“两山论”,扎实走好“两化路”,聚焦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打造了“武陵山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等重庆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2支,切实帮助山乡绿色生机变成绿色生计,助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变成富民保障。
乌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家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单元。新时代“大武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团队针对乌江流域生态治理和生态资源旅游开发,提出建立乌江国家公园和国家层面的乌江旅游生态功能区,设立乌江水资源安全保护区;构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三级生态保护体系和严格的“禁止—监控”体系,探索生态发展补偿机制,以旅游带动产业“腾笼换鸟”、调整升级,以全域理念推进乌江流域水体旅游、山地旅游和乡村旅游。
与此同时,发挥重庆市新型培育智库“武陵山区绿色发展新型智库”咨政服务功能,深耕绿色发展,为协同推进“一山两江”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言献策。研究团队撰写的咨政报告直击重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难题,聚焦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对策方案和实践路径,助力“一山两江”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成果多次获得重庆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为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学校立足“旅游+”深耕跨界融合,潜心挖掘“一山两江”农业、生态、人文景观等特色资源旅游价值,精心策划“旅游+”系列业态,让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插上旅游“翅膀”。2013年至今,旅游管理专业团队主持完成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委托的各类旅游规划项目30余项。高标准编制《武陵山大裂谷解说系统设计规划》,助力涪陵区武陵山乡旅游品牌营销提质,在全国打响“风景美、疗养佳、研学棒、发展强”的“乌江画廊·武陵原乡”形象。高质量完成《睦和村研学旅游景区规划》,融合脱贫攻坚、长江生态、渔民退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利用“江村”“江岸”“江鱼”等景观资源,为当地开发乡村蔬果科普、江村农家乐、长江鱼类繁殖基地、江岸观鸟亲子园和研学旅行社等系列旅游产品,让昔日贫困的“旧渔村”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无限生机。
乘着重庆市“两点”“两地”“两高”建设的东风,承载“一山两江”人民的历史厚望、民生厚望、梦想厚望,长江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由构思到绘图、由概念到实践,守望“一山两江”,引领“山乡巨变”,谱写了一曲治学促乡的优美华章,为旅游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苟川)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