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草堂随想
在日益现代化的成都,杜甫草堂能给我怎样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杜甫草堂立于如今繁华的市中心,景点前是一个广场,大门口是木结构建筑,气势恢宏。如果子美泉下有灵,我想他应该欣慰了。
漫步浣花溪畔,两旁绿意葱茏,溪水细流无声。我在想,当年杜甫一定是被这条诗意的河流摄住了心神,才决意要在此处暂居的。据导游讲,唐时的浣花溪气势要比现在大得多。一定是当年清澈的溪水滋润了那颗漂泊的心,洗去了诗人辗转的风尘。要不然,杜甫的诗中怎么会有那么多句子反复地提到浣花溪呢?
有时我想,诗人其实很简单,一湾清水不就是他们灵魂的映照吗?
大廨(意思应为官署)内部陈设做得很精彩。铜像传神,对联意深。但我对这个臆造出来的地方颇有想法。杜甫虽然做过几任小官,但怎么会拥有如此“豪华”的办公地点呢?
诗史堂中央安放着杜甫的半身铜像,其目光知炬,凝视远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塑像两侧是朱德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史堂内还悬挂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应该是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两副关于杜甫的对联了。
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工部祠的东边有一茅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果亲王的手迹“少陵草堂”四字。
让我久久驻足的倒是近年来重修的“茅屋景区”,这主要是因为课本中那篇赫赫有名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建新如旧,还原历史”是这里的主要特色。最吸引我目光的当然是屋顶上厚厚的茅草。我在想象,1200多年前的那个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是怎样卷走了诗人屋顶上的三重茅草,这些茅草又是怎样的弱不禁风,弃诗人而去?
收回仰视的目光,小心翼翼、满心虔敬地走进茅屋的每一个房间。狭小的客厅、寒酸的书房,还有卧室、厨房等,每个房间的格局及室内的陈设都极为简陋。尽管这样,我仍在怀疑,当年子美真实的居住条件可能比这里所展示的还要差。毕竟今人是以崇敬的心情来设计这几间小屋的。
走出茅屋,我再无心思去细品园林内的美景。我当然知道,当年杜甫离开成都后,其草堂很快便消失无踪。但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却将这几间茅屋深深地印在了中国文化人的内心深处。后来,五代前蜀诗人韦庄“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崇敬与思念。再后来,杜甫草堂经多次重修、扩建,逐步形成今天的规模。
“生前多落寞,死后得大名”,这似乎是对杜甫一生的真实概括。让人类的圣哲居于茅屋之中,让他们受尽衣食之苦,更让他们受尽理想不彰之苦。我们人类也真奇怪!
其实,今天讲杜甫的诗容易,让它真正融入学生的灵魂血液之中或许并非易事。就算是成都人,或者是成都的中学生,他们对杜甫就一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吗?我一直在观察,我身边的游客中,外地人居多,本地人很少;大人居多,孩子很少。
这次来到杜甫草堂,我想默默地对诗圣说——
子美
我要轻轻地告诉你
今天
我和一群年轻的孩子
读你的诗
寻你的足迹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涿州市实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