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园”充满“智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理念

    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下简称“拉小”)“智慧园”课程是在近20年智慧教育实践创新中生长出来的,从致力于“更健康、更快乐、更勤奋、更聪明”到培养“慧学慧玩慧生活”的学子,“智慧园”课程始终聚焦人的成长。

    “智慧园”课程为了儿童智慧的生长,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逐渐把学生的“智慧学习”引向“生命发展”。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设置目标多元、内涵丰富的课程门类,完善学校课程结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智慧园”课程是“生活即教育”的生动体现,以儿童为核心,教师、学生、家长一起把学校变成学习场域,过一种共创、共享、共生的课程生活;“智慧园”课程着眼于未来,力图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品质,生长出“慧学慧玩慧生活”的素养,帮助学生拥有挑战未来生活的能力。

    课程目标

    建设“智慧园”课程体系,构建“慧学慧玩慧生活”课程文化,聚焦一个“慧”字,倡导一个“玩”字,放眼于孩子的“生活”。

    学习是一种智慧。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创造知识。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既是儿童生活的方式,也是儿童学习的途径,更是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孩子从书堆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智慧。

    智慧创造幸福生活。美好的愿望,甜蜜的憧憬,只能在追求、奋斗的韵味里展现,用自己的梦想挑战困难,用自己的微笑感悟痛苦,敢于尝试,敢于拼搏,敢于向不可能发起挑战。

    课程结构

    “智慧园”是拉小课程体系的总称,共分为3大类: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需课程。“智慧园”遵循“追求适切性、走向融合性、体现选择性、倡导生活性”原则,探索开发了身心健康、生活规划、国际理解、科技与创新、阅读与生活、艺术与审美等6大领域课程,主要包括《理财,Let’s go》《我与大家》《年·味》《有个快乐的地方叫拉小》《从中国出发》《晓啦慧运动》等。课程设置旨在尊重学生的发展天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生活志趣。

    基础课程:包括国家课程规定的学科,以及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影子课程”。关注课程的重组优化,通过各种“活动性学程”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使之更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拓展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丰富的自然探究和社会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素质,在生活中增长智慧。

    特需课程:为发展潜能多元的学生因需而设的课程。有为一年级量身定制的“晓小课程”,为六年级特设的“接力课程”,有基于班级学生特点开设的班本课程,有面向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开设的社团课程。

    上面3种类型课程的落地采取多形式和多渠道,按内容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植入式。把课程列入课表,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如星期三的“生活学校”课程,每双周开设一节,教师运用校本课程教材《智慧园》,循序渐进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延伸式。是指在基础课程的某一方面加以引申。如在语文学科相关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语文课组织学生用好自编的校本课程教材《我与大家》,拓展、延伸相关知识。

    镶嵌式。是指校本课程的实施不固定在某一节课,而是结合具体内容、教育时机,镶嵌在某一教学环节。生活指导手册《有个快乐的地方叫拉小》中的“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镶嵌于学校晨会、班队课中予以落实。

    节庆式。集中一个阶段进行校本课程学习。如每年1月份,全校学生开展《年·味》课程的实践体验活动,找年味,画年味,展示年味;每年2月份,二年级学生开展《我与大家》“童话节”主题活动。

    课程管理

    “智慧园”课程究竟是如何开展、如何管理的呢?下面介绍“智慧园”课程管理中的几大特点:分级管理、行动方式和多元选择。

    分级管理。学校“智慧园”课程采取“课程研究部—级部—教研组”三层分级管理方式,在课程研究部的引领下,明确级部责任,实行扁平化管理、自主化实施。

    课程研究部负责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开展教师培训、管理、测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等。各年级级部负责结合本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自主调控统整相关课程资源等。各学科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和反思,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做好过程性评价记录等。

    行动方式。“智慧园”课程逐渐走向生活,教学成为师生在学习生活中创造意义的过程,课程与教学慢慢融为一体。基于课程教学的理念,活动性学程成为与“智慧园”课程相配套的课程教学程式,成为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行动方式。

    活动性学程实现了从“教程”到“学程”的转变。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儿童智慧生长”为价值取向,以互惠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整合资源,构建学习场域,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活动性学程的主要特征为突出学生主体,突出融会贯通,突出体验过程,突出问题解决。

    基于时间维度划分,活动性学程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学生在拉小6年学习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或是某一学年或学期的课程学习;微观层面,是学程周课程学习,或是某一节课甚至是某一环节的学习。

    基于活动空间维度划分,活动性学程包括基于课堂学习现场的活动性学程和基于实践活动现场的活动性学程。前者主要发生在课堂,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后者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广阔空间,主要探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

    活动性学程有许多创新项目。比如:

    学程周。学程周是学生用一周时间以社会为课堂,围绕某一主题,尝试运用多种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融合学科之间的知识贯通和统整联系,在生活中经历真实学习的学习程式。学程周强调现场的活动性、课程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多元性,尝试从学程策略、内容设计、支持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设计学程框架,用结构化主题模块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日。这是由学校快乐星期三“生活学校”活动发展而来。它聚焦课程的生活性,体现内容的丰富性,凸显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呈现深度学习的融合性,以“自然班+网上选课+走班制”三结合方式展开。除了学程周和校本课程日,我们还将探究实践“表现学程”“讨论学程”等创新策略。

    多元选择。三层分级管理方式放权在级部,实施在教研组。各级部可以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现状,集聚、重组各方面的资源,自主安排教学时间,自主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学习体验方式,实施动态管理,让课程更接地气。

    例如,在特需课程中,“晓小课程”遵从一年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游戏性学习,让教育“慢下来”,做好幼小衔接。为六年级提供的“接力课程”,开展学习规划教育,按需设课,走班学习,给每个学生选择的权利和挑战学习的机会,做好小中衔接。

    课程评价

    学校以“重过程、重选择、重激励”为原则,关注课程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表现性评价——学校结合校园节日,开展学生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学校结合一系列校园评选,开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激励性评价;

    多元化评价——结合“学分制”,开展自己、同伴、家长和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

    课程保障

    加强图书馆、功能室、课程馆等空间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和引领。

    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学校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基金,保证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将校本课程的教学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激励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的研究实践。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学生感言

    跳蚤市场上,有的学生做了广告牌,有的学生送礼物,还有学生大声吆喝……你挑我选,热闹极了!我一共卖了6件商品,挣了45元,又买了4件商品,花了18元。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挣钱的辛苦,买到了喜爱的商品,跳蚤市场真是太有趣了!——黄若阳

    学程周的早晨,我们喝着咖啡捧着书,享受妙不可言的“最美晨光”时间;“午间影院”振奋人心,那是我们最放松最兴奋的时刻;学习制作漂亮的手绘明信片,则是一道道可口的“开胃菜”;学校精心设计的最美阅读系列课程——“阅读与摄影”“阅读与咖啡”……光听名字就够吸引人了吧?——赵宇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