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多个学科融合为一本教材,一个班级由两位教师包班教学。在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一场新的课程改革正悄然展开,这是一次回归本原、回归传统的尝试,它让我们看到了——小学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北京市海淀区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尤其重视家长意见,不断与家长交流。”屈文霞说。孩子还没入学,他们就联系“准家长”,召开座谈会。教材草本一出来,先印发给家长代表提意见。每年开学前都召开家长说明会,学年末发放家长教师调查问卷,并定期请专家到校对融合课程进行评估。

    因为这样细致的工作,家长们对融合课程越来越理解、支持、信任。

    说到底,家长的担心与怀疑,归为一点就是融合课程是否影响教学质量。

    “一开始我们也担心,作为教师,我们比家长想得更细致。”于振华说,“比如,融合课程的活动式教学,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习惯养成等。”

    两年下来,于振华打消了顾虑。融合课程的课堂秩序看似很乱,但在她眼里却是“形散而神不散”。“每次活动开始,孩子们就会奔向各自的学习伙伴,都很清楚自己要学什么。”

    也有人怀疑,过多的活动教学,会不会影响孩子们基础知识的掌握?

    “完全不会,我们的复习课也是用融合的方式进行。”滕超说。比如,上完“秋天”这一单元,便与搭班的张春萍老师设计了一次半日活动,学生们用学过的词语、诗句描述秋天,创作赞美秋天的诗,一起唱秋天的歌,探究秋天树叶为何变色,从树叶的形状了解对称图形……最后,他们把学习成果结集,动手编成一本书。“每个单元学完了,我们就用这种方式复习。”滕超说。

    因为这样的切身实践和感受,教师们坚定地认为,融合课程滋养的孩子,能力更强,发展后劲更大。

    “孩子们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善于合作、热爱学习,也更加自信,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融合课程给孩子的这些素养,一定会影响他们更长远的发展。”边颖说。

    家长感言

    女儿每天从学校回来都会带回好听的故事,分享她在学校的快乐经历。孩子们的主教材是一本涵盖了数学、语文、英语、音乐等学科的综合教材。女儿回家总喜欢读着书上的诗歌,还会自己跑到钢琴前跟着书本上的谱子弹一弹,欢快地唱歌。以前,我们让女儿去上艺术类培训班,当时那些枯燥的练习让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没想到上小学后,她回家居然主动去弹琴、歌唱。看到孩子如此快乐,我们也跟着开心。

    ——何亦萱家长

    刚入学时,学校配发的环保小书包里只有一本教材(上下册)、一本《葵园乐学手册》和一本葵园写字本,所有课程由两位包班教师全程讲授,彻底打通了数学、语文、英语、音乐等课程的界限。学校把教材变成可读的绘本,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和成长,经过半年时间,家长们由起初的怀疑和新奇变成了认可和支持。——熊洛克家长

    葵花乐园绽葵花,瓢虫屋里欢快爬;素质教育生活化,课上课下两手抓。

    老师心思如爸妈,学生入校似回家;孩儿笑口娃哈哈,父母眉梢喜刷刷。

    园丁育苗有章法,葵苗闯关无惧怕;写字算术都不差,科技才艺有两下。

    小嘴齐唱嗡巴巴,转眼变作小青蛙;最好的我顶呱呱,葵园宝贝萌萌哒。

    ——武子砚家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