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导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倡导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整合作出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国际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当前世界各国十分注重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推动和促进课程改革。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有助于促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分科教学的现行问题。分科过细容易造成课程间的割裂,使学生对事物缺乏整体感知;各学科互不相通,容易造成教学内容重复,增加学生负担;分科过细还会造成评价单一、片面,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多科教师授课,频繁更换教师,不利于学生的习惯培养。

    课程构想

    基于“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选择、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发展现状,围绕“会学习、懂生活、能负责、敢担当”的学生培养目标,在多年实践“自主教育”育人模式和“新学堂自主教学”探索与研究的基础上,希望以学生的经验为依托进行课程综合化研究,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课程目标

    融合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学生培养目标,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并实施的具有基础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课程统称。本课程以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设计为支点,以国家课程中每个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扩展学科课程领域,试图消解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分离状态,拉近学科与学科、学科与学习者、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融合课程以人的和谐、整体发展为导向,关注学生发展阶段,完善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能力和品质,奠定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融合,教材的融合,教师教研与教学方式的融合,实现学科的统整与融合,为学生创设更适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自主和谐地发展,并打造一支“全能型”教师队伍。

    课程结构与内容

    融合课程的基本关注点为基础、衔接、融合。通过融合,形成一个非线性合作系统,包括6个方面:一是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不同学科进行融合,再通过学科融合实现教学、德育、体育、艺术领域的融合。二是教学方式融合:两至三个教师搭班,教授所有学科内容,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三是教师融合:多种专业背景、不同学科教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研究整体。四是资源融合:切实站在儿童立场,深度融合学校及社会多种资源。五是家校融合:引领家长融合到课程实验,让家长参与班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六是跨龄融合:沟通高低学段,使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

    融合课程主要由主题单元板块构成,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由儿童喜爱的绘本故事导入,创设主题情境,依据情境开设“葵园美工坊”“葵园小剧场”“趣味科技”“葵园ABC”“葵园运动场”等多个板块,融入多学科知识点,并细化每个单元具体环节的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

    融合课程鼓励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淡化学科界限,摒弃过于强调专业化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体实施如下:

    创编融合课程系列读本。自行研发系列学生读本《金葵花乐园》,以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引入知识、成长两条线索,用学生喜爱的儿童绘本创设主题情境,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具备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特点,内容形象生动,学生乐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

    打造融合课程教室。为学生创设温馨、生活化、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氛围;空白墙成为展示墙,学生的创意作品随手可以贴上墙;楼道内涂鸦区随处可见。教室阅读区摆满中外儿童绘本;五颜六色的收纳盒装满各种学具。学习资源遍布教师和学生的身边,唾手可得。

    探索融合课程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研制的积极性,同时赋予教师实施课程的自主权,总结多种教与学方式,如一教一辅式、主题融合式、活动延伸式等。教师的课程表没有详细的课时安排,也没有分工明确的任教科目,给教学留“余地”,鼓励教师大胆突破自我、自主创新,与学生共同创造别开生面的课堂。

    课程管理

    完善机制。完善管理、课程、培训、研讨等机制,建立融合课程核心团队、教材研发团队和课程实施团队,整合专家资源、家长资源。各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加强培训。组织一批善学习、会反思、懂研究、能引领、精实践的骨干教师,进行融合课程理念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带动团队成员进行探索和研究。

    定期教研。每周二、五是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一起进行团队教研,交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进行经验分享;定期进行跨学科培训,弥补因专业背景不同造成的教学不便。

    搭建平台。每学期组织融合课程研究课活动,探究融合课程学习方式。开展“每周一得”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反思,积淀研究成果。

    调研反思。以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评估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家长、教师、课程专家意见,获得反馈信息,调整融合课程方案。

    课程评价

    关注学生平时的形成性评价。《金葵花乐园》读本每个单元后附有“我的小脚印”一栏,让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对自己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期末有“我的美丽葵园”一项,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学生还可以在每月一次的评价展示活动中大胆表现自我,或者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性评价。

    期末闯关周是融合课程独创的评价方式,倡导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开放化,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首先,闯关注重对学生跨学科综合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闯关充分体现学生“自我体检”的评价主体性,突破“单一教师评价”模式,纳入“自我觉察评价方式”、“生生互动评价方式”、“家长参与体验评价方式”。

    闯关的设计有“葵园微店”“葵园KTV”“葵园实验室”“葵园书屋”等,这些体验式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机会,以真实的情境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闯关和展示汇演都以个人、2至3人小组、6人大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既尊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又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