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程”?其拉丁语原意是“跑道”。而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是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开辟不同的“跑道”,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在这所学校,课程是最重要的产品,校长、教师,则是产品设计师。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老师,这学期可以不听课吧。”

    “高端课程没啥可听的,校长,恢复自主研修学院吧。”

    “能不能建一个粒子物理实验室,去大学修学分不方便。”

    学生可以不上课,可以任意就课堂提出意见,这还是上学吗?让人惊奇的还在后面。没有班级,没有班主任,没有固定的课程表,让学生在学校开银行、管食堂、办社团、开印刷厂……

    问题是,这样的变革还赢得了众人高度的肯定。

    学生周雨萱说:“它满足了我对理想高中的全部想象。”

    主持人崔永元说:“那一瞬间,我真想哭,因为我没有机会上这样的学校。”

    全国各地的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们更是“闻风而至”,通过各种关系,想进入学校,一探究竟。

    这所学校就是北京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2011年,十一学校提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把学生放在了教育最核心、最当中的位置。课程,成为改革动真格儿的地方。

    5年的时间,学校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全面实施选课走班,通过大容量、可选择性课程,真正唤醒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有的选择,都因为学生立场

    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十一学校的每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学生课程手册》,手册上详细介绍了学校提供的全部课程。全校有4174名学生,就有4174张不同的课程表。学生们采取“走班上课”制,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一天的“行程”。

    这是许多学校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十一学校早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酝酿,对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爱因斯坦曾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而我们开发了这么多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这么多的选择,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最真切的感受是,有两样东西对学生至关重要,一是方向,二是动力。”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不止一次这样说过。

    寻找失落的育人目标,让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发动机、方向盘。

    十一学校给自己的目标是:以国家课程为蓝本,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

    之所以有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这4个特点,原因只有一个,从学生的“学”出发,从学生的“需”出发。比如,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按照课程难度进行分层设置,从Ⅰ层到Ⅲ层逐渐加深;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政治,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发展方向设置分类课程;技术整合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体育按照运动项目,设置分类课程;艺术融合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内容,设置综合课程。

    以数学为例,由易到难分为5层。数学Ⅰ是高考文科的基本内容,适合人文方向的学生。数学Ⅱ针对工程、经济类方向的学生。数学Ⅲ是高考理科的基本内容,适合工、农、医、经等方向的学生。数学Ⅳ面对三年制高中数理方向、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内容提升。数学Ⅴ面对四年制高中数理方向、酷爱数学、具备了一定数学思维的学生。为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希望提前进入大学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需求,学校还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课程,是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志远意诚、行圆思方”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比如“志远”课程,包括“名家大师进校园” “名师讲堂”“学长有约”“学生影院”等,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确立人生目标;“意诚”课程包括管理与服务、结业活动、社团、假期社会实践等;“思方”课程包括策划创意、提案建议、课堂金思维、外国文化日、研究性学习等。而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则在“行圆”课程中记录。

    不管是国家课程,还是综合实践课程,都深深地烙印着两个字——“学生”,正如李希贵所说:“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选择就不会是真正的教育。”

    努力让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这就是课程改革的目的。有了自主,有了选择,有了兴趣,还怕启动不了学生发展的内动力?

    关注每一个,是使命也是责任

    关注学生的需求,不仅关注普遍需求,更关注个别需求。

    为此,学校设置了援助课程和枣林村书院课程。

    何谓援助课程,就是帮助“学不足”的孩子夯实基础,转变学习态度,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以数学为例,数学援助课程是数学Ⅰ课程的前身,实行8-12人超小班额制,适合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需要加强的学生。

    教师苑春明2013年11月到十一学校任教,接的就是初一数学援助课程:“说实在的,当时我心里很忐忑,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但走近这些孩子,苑春明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天生学不好数学,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奖赏太少,受到的伤害太多。“只有让他们用新鲜、有趣的学习方式学到新鲜、有趣的数学知识,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好’,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动力。”

    大半个学期的援助课程结束了,苑春明特别有成就感:有的孩子重新拾回了自信,回到了数学Ⅱ,但大部分孩子不愿回去,留在了数学Ⅰ。在2013-2014学年下学期第一学段的颁奖会上,修完数学Ⅰ的孩子张诗曼和王佳然,以学段诊断满分的优异成绩站到了数学学霸的领奖台上。

    “有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种子才能发芽并茁壮成长。是援助课程给这些暂时‘掉队’的孩子提供了适宜的成长环境,他们才萌发出那样令人惊讶的力量。” 苑春明不无激动地说。

    与援助课程不同,枣林村书院课程关注的则是那些偏才、怪才,是专门为培养有特长学生而设立的。根据学生入学水平,枣林村书院将每门必修课分为三级:初级、中级、高级,既有针对特别学生的一对一辅导课程,也有针对优秀学生群体的专家课程等。当然,这些课程都是量身定制的。比如,面向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节数学课:针对淘宝网打折,怎样购买商品性价比更高?针对英语特别棒的学生开设英文原著赏析,由学校国际部外教上课。

    学生在书院上课,更是以非常自由的形式。导师和学生之间就像师父带徒弟,两个人一对一进行交流、探讨。公共课则是1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采用辩论、案例讨论、聊天、实际操作等灵活的方式进行学习。

    不要以为在书院是轻松的,教师贾祥雪坦言,课程的难度还是蛮大的,不付出一定努力,是无法学好的。而这个过程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对许多东西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学习的内动力也被激发出来了。

    事实证明,偏才、怪才在这里如鱼得水。2013年,痴迷于数学的学生王嘉琦经过枣林村书院的学习,与同学一起完成了《一类Pell方程的可解性研究》论文,荣获丘成桐中学生数学奖铜牌。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特殊专长又有独立人格的人。”历史特级教师、枣林村书院副院长魏勇如是说。

    课程改革,在路上

    5年的实践探索,十一学校逐渐形成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类学生管理岗位,提供给学生选择。

    这个由分层与分类、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选择性,除了少数的必修课程外,选修课程占到了98%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学生选课不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段,一个学期选一次课。高一第一个学段的必选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其它科目都可以自由选择学段。

    密密麻麻的课程表布满了各种英文、数字、罗马字符,初看的人一般都不懂什么意思,为了帮助学生们选课,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举行选课辅导活动,以便让每一个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因改选课程造成的课程衔接问题,学校在两个大学段之间的小学段开设一些辅导性课程。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小学段主要用于补弱。而对于本学期选择了政、史、地科目的理工方向的学生和选择了理、化、生科目的人文方向的学生,小学段则主要用于自主学习或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

    特别有意思的是,刚开始选课走班时,教师们特别担心学生找不到教室,结果学生没有一个因为找不到教室耽误上课的,倒是教师们很长时间没能适应,尤其是新教师,看着眼花缭乱的课表,颇有一头雾水的感觉,只得找学生帮忙。

    学生选课走班了,其余配套的资源系统、诊断与评价体系都要发生相应的变革:班主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导师制;传统教室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科功能教室;大一统的教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个别化教育,学校实施小班教学,一个班不超过24名学生;即便在同一间教室,也划分了不同的学习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可以向教师请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