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常态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1997年开始,山西省实验中学就自主开发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在观念上,学校师生对校本课程逐渐形成了较强的认同感,课程开发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然而,当初的选修课开发主要是从教师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出发,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个性化需求,而且缺乏系统性,实施过程也不够规范严谨。

    2005年,当新一轮课程改革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时,校长苏建庭认识到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提出“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认为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特色的集中反映,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主要因素,是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依据。

    学校开始重新审视校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大胆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决策力和执行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校设立了专门负责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中层机构——课程中心,确立了国家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别由教务处、课程中心、学生处管理的新体制。

    学校认真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相关课程理论,对学生需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总结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历史经验,学习借鉴了先进学校做法,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山西省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建立了国家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任意选修课程互相协调、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将任意选修课程设为人文与艺术、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学科竞赛和大学选修课程几个领域。

    在课程评价方面,学校建立了全方位评价体系。既有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对教师的评价,还有对教研组的考核;既注重结果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结课考查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结课考查形式多样,有书面考试,也有提交论文或作品等形式,目的是起到反馈、矫正、激励的作用。

    学校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除各学科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以外,还要求教师开设跨学科课程。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弥补教师知识领域的局限性,学校还聘请社会相关人士为学生上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社团也主动请缨,为低年级学生上课,比如,由“模拟联合国”“金融社”等社团骨干开设的《外交谈判技巧》《经济学入门》等课程,将学生社团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校本课程的科研工作方面,学校通过“校本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研究,按照“主旨—主线—主题—专题”四个层次,将校本课程与学生、社会、学科进行三维度整合,形成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克服了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逐渐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了学科融合。

    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已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并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不断突破,努力为学生提供内容更丰富、选择更灵活的校本课程,成就学生的多元成长、全面发展。

    (作者系山西省实验中学课程中心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