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阅读迎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一大区别是,学生面对的不是纸质读物,而是各种数字媒介;阅读也不再是单向的知识输入,而是交互式在线信息分享与交流。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件通过检测心跳和体温变化来表现情绪的衣服,一双内置芯片、根据走路步调选择相近节奏歌曲的鞋子,一台打开天线能与星空交流的VR设备……
听起来是不是很棒?别着急,它们还没发明出来,这只是一群中学生设计的课程作业——“穿戴式通讯工具”。
什么课程如此有趣?应用技术课?发明创造课?还是人体工学课?答案出人意料。这是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以下简称苏州十中)开设的“数字化阅读”课程。
今年5月,由苏州十中与北京大学数字阅读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第三期数字化阅读课程顺利结课,96名高一学生获得了由北京大学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学生们各种充满想象力的课程作业,让来校观摩的专家纷纷点赞。
从“1.0”到“3.0”
一名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决定“从头开始”制作一台烤面包机。他从提炼、制作原材料开始,从遥远的矿山采来矿石,用古老的方法炼钢;靠电解从污水中提取铜;从石油中提炼塑胶……在历时9个月后,他沮丧地发现,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段时长11分钟、既搞笑又引人深思的TED演讲,就是数字化阅读“模块一”的内容。
“与以前上过的课都不一样,老外的想法太多了。”高一(8)班学生张天澄至今印象深刻。
“每节课都是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主题,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看似平常的事物。”高一(1)班学生李诗忆说。
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一大区别是,学生面对的不是纸质读物,而是各种数字媒介:纪录片、视频、慕课课程、图片以及网络游戏等。阅读也不再是单向的知识输入,而是交互式在线信息分享与交流。学生看完视频,通过一些客观题检测获取信息,然后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在网络平台或QQ群里讨论,还要完成一些实践作业。
“它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课程,通过数字化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副校长罗强介绍。
“数字化阅读”,是一次打通中学与大学课程的创新性尝试。
2015年4月,苏州十中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郭文革领衔的数字阅读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为苏州十中定制开发“数字化阅读”课程。很快,第一期课程《汉字五千年》和《互联网时代》在2014级两个班级投入使用。
“这就是我们的‘1.0’版课程。坦率地说,它还没完全脱离传统阅读的痕迹,平台也不够稳定。”罗强说。经与研发团队的充分沟通,数字化阅读2.0版课程很快上线,以TED演讲视频为教学素材,围绕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主题,推出11个课程模块。
“TED演讲反映的是人类最新的知识与探索,比较贴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罗强说。但他们并不满足,“2.0版课程的缺点是,作业形式还是平面的,与生活实践联系不够”。
学校每一次提出改进意见,郭文革都极为重视,认真反思问题、寻找改进策略。
“突然有一天,郭文革兴奋地打电话说,她找到‘数字化阅读’课程的主旨了。”给她灵感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纳德·里德的经典文章《我,铅笔》,文章以第一人称介绍了铅笔制作、销售背后复杂的原材料生成和人类协作。
受此启发,数字化阅读3.0版课程,就以人类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方式的演进为主线,设计出《我怎样从头开始做烤面包机》、《穿戴式通讯工具的艺术》、《为什么X代表未知数》等7个学习模块。
究竟学到了什么
数字化阅读,让学生们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第二期课程在暑假进行,学生们坐在家里对着电脑学习。生于“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显然很适应这样的网络学习方式。学生们分小组在网上看视频、做测验、讨论、搜集资料、完成作业,所有的学习痕迹都被记录下来。
“这样上课,根本不可能走神。”学生何思译笑称。每个模块的学习约一个半小时,要想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没有两三个小时是不可能的,但是学生们乐在其中。
每次学习都像是历险。课程模块名称学生早已知道,但每个模块的内容直到上课当天才能打开;不需要预习,在未知状态下进入学习;学习内容天马行空,相互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学完一个模块,学生们满心好奇地期待着下一个模块。
对学生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传统学习下形成的思维惯性。
“最苦恼的是感觉思路不够开阔,思维像是被限制在一个圈子里,总也跳不出来。”李诗忆的话得到同学们的共鸣。
这恰恰说明,数字化阅读带给学生最大的益处,就是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换一种视角去认识事物。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课程结业时的大作业中,作业题目是《某某是怎么来的》,学生们的作业相对“鬼马”:有的变身为一根牙签,介绍自己各种各样的“另类”用途;有的化为一块冲浪板,绘声绘色地回顾自己的前世今生和奇妙行旅;有的写出一段相声,用笑料不断地讲述一根普通数据线里的高科技……
通过这门课,学生们了解到许多前沿的科技发展,了解到世界上最新鲜的人和事。这些知识看似“无用”,却更内在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素养。
教师去哪儿了
作为课程的数字化阅读,不需要教师讲授。从观看视频、做测验,到讨论、写作业,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更像是自习课。
从1.0版课程到3.0版课程,郭文革的课程研发团队一直参与学习过程,负责平台维护、提供技术支持、搜集学习资料、批改学生作业并反馈……
但是,如果教师只做幕后工作,教师的作用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学习这个课程,有没有教师参与,重要吗?”记者问学生们。
学生何思译说:“老师会在关键环节给我们一些指点,他们的经验会让我们少走弯路,这个很重要。”
“电脑只是一个学习平台,无法取代老师的作用。”学生李诗忆也赞同说。
从3.0版课程开始,郭文革与学校达成共识,每个班配备两名指导教师,一名来自课程研发团队,一名由学校安排。
罗强亲自上阵,担任一个班的导师,学生们在线学习时,他全程陪同,经常参与学生讨论。学生们讨论跑题了,他赶紧给“拽”回来。听到好的观点或创意,他也会点赞。学生们提交了作业,他及时点评,肯定优点,提出修改意见。
还记得第一模块《我怎样从头开始做烤面包机》的作业是用思维导图表现制作烤面包机的流程,但课程仅提供了两页纸的思维导图阅读材料。
“我曾建议专门用一个模块讲授思维导图,但郭文革不同意。”罗强说,“她觉得那样会限制学生,就让他们自己揣摩,找到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实践证明,郭文革是对的。第一个学生的作业交上来,用的是手绘的树状图。“不错,细致地表现出了原材料的提取。”罗强赞赏说,“不过,烤面包机的制作过程忽略了,大家想想如何完善。”
从第二个学生的作业中,罗强惊喜地发现,学生用了多线程技术表现材料制作过程,还加入了气泡图。“很好,气泡图用不同颜色区分就更好了。”罗强启发说。学生在论坛里回了一个笑脸,立刻着手修改。
下一个学生的作业又有了新变化,不再手绘,用电脑设计了流程图,借助图文框和箭头,清晰地表现出产品的制作过程。随着教师的提点,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各种妙用。
其实,这样一门新课程,对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虽然每班配备了指导教师,但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全程参与。有的教师表示,课程内容他们也不太懂,指导不了,无法与学生互动交流。
尽管如此,学校仍希望,教师能更多地介入课程学习。“教师以陪伴的姿态,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会感觉不一样。”罗强说。
创新还是颠覆
开设“数字化阅读”课程后,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痕迹,都被后台完整记录留存下来。
在郭文革眼里,这些是珍贵的研究数据。每一期学习结束,她与研究团队会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写出翔实的研究报告。
数据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课程完成情况和学习收获。报告显示,参与课程的大部分学生处于优秀水平,完成度高的班级优秀率也高;课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水平。
这基本上契合了教育者的预想和对课程的期待。但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一些意料之外又别具意味的结论也呈现出来。
在课程完成情况中,4个参与课程学习的班级,有两个班的参与率和完成率均高于另外两个班。
原因出在教师身上。“两个表现好的班级,教师的介入程度较高。”罗强说,“除了教师的自身知识储备,与教师的重视程度及性格特点都有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