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理想课程到习得课程

    □ 顾明远  

    我觉得,课程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理想课程,我们制定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就是理想课程;第二种是开发课程,具体说就是体现在教材中的课程。由于学科自身的问题,加上编写和出版的水平不一致,开发课程比起理想课程会打一些折扣;第三种是实施课程,就是落实在课堂的课程。这里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理想课程不能理解,对开发课程一知半解,教学中照本宣科、盲目灌输,就会对理想课程、开发课程打一个大折扣;第四种是习得课程,这是立足于学生的课程,也是学生能够学到的课程。这四种课程可以实行双向转化。

    一般情况下,从理想课程到习得课程,理想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会损耗衰减,但是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出现增值和完善。这里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如果水平较低,就容易让理想课程、开发课程打折扣,但如果教师水平较高,也可能反过来实现课程的增值。好的教师能纠正教材的错误,弥补开发课程的不足,提升学生习得课程的水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互动状况,反作用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师水平,发挥学校课程实施的自觉性,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促成这种良性循环更多地出现。同样,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一个可以实现增值的环节。学生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其习得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后,即使教师水平一般,学生也会自主增值习得课程,从而保证理想课程的有效实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课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 钟启泉  

    课程只要是被列为基础课程,都应该是等价等值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我们的学科教学目标应该是层级化的,主要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兴趣开始;第二个层次是思考判断表达;第三个层次是各种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技能;第四个层次是知识点。

    什么是好的课程?我考察奥地利基础教育时,参观了一所奥地利的中学,学校的课程设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简约”,简单但是清晰有效。其课程结构呈现单条线特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课程,学校非常重视但课时并不多。第二部分是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逻辑学、心理学、宗教等,语文是一门母语加上三门外语。第三部分是专长课程,主要是绘画(油画)与舞蹈(芭蕾)。这是一所普通的学校,面向所有的学生。奥地利是一个小国,但学校的课程简约,突出基础性,非常有特色。

    我们人为地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把学科教学分为主科和副科。音、体、美学得差点无所谓,语、数、外学得不好就“性质严重”。那么,对帕瓦罗蒂来说,音乐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基础教育是一种主体性培育

    □ 尹后庆

    今天,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往往被看作是掌握某种谋生技能的一种培训,或者仅仅是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其实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绝不是谋生能力的培训,当然,如果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没有形成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不行的。课程学习的价值也不是为了通过某一次考试而进行的强化学习。现在的课程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它是学科、学生、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正在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基于这样的理解,今天的基础教育是一种崭新的主体性培育——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人,是有血有肉、有精神、自主的人。学习是从知识到技能,从过程到方法,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的完整育人过程。

    (作者系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