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既要有自上而下的路线,也要有自下而上的智慧。走向教师创造,走向理性,走向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改革中,要永远闪现“人”的身影,让学生发展永远成为目的。课程改革走向哪里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
这场变革已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课程改革闪烁着生动的魅力,也展现着课改者的实力。当魅力与实力相遇的时候,就交织成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妨用一些比喻。课改好比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波,这股冲击波猛烈又充满着温情,冲击着陈旧的理念,冲击着习以为常的行为,冲击着落后的制度。冲击的结果是,新的课程文化得以重建,而这种重建是继承、创新的统一与结合。课程文化的重建,正在深度改变课程,改变课堂,改变学校,改变学生,也改变了我们。其实,在许多情境中,我们已变成了课程。
课改好比一组组透镜。这一组组透镜,折射出的是我们的理想、信念、责任和使命,还有灿烂的精神和无限的生命创造力,当然也折射出课程、教育的终极价值——教育是对未来的定义。
课程又好比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田野之所以有希望,是因为草根的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也正是站在田野上,可以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如今的中国课改是可以和世界对话的。课改好比田野的另一层意思是:课改正在构建健康、良好的改革生态,而这种健康、良好的生态将持续推进课改。
这些比喻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坐而论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石——课改实践。中国的课改永远踏踏实实地走在实践的大路上,深深地植根于实践的土壤,培植并展现着可贵的实践品格。北京十一学校、山西省实验中学、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等6所学校,以他们的创造性实践,向我们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品格和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实践品格充溢着理论含量,有着独特的理性思考,这样的实践从本质上讲,已经与理论融为一体了。完全可以说,这些学校以及许多学校,已成为理论诞生的地方,是改革的实验室、研究所。
我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永远在路上。的确,课程改革虽说有了扎实的起点,有了伟大的进展,但仍然在路上。只有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才会有更伟大的创造,更美好的前景。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而且在继续前行的路上,还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课改永远是未完成时。尽管如此,这条路还是有方向、有规则的,呈现着一些清晰的走向,只有把控这些走向,才能摸索出规律,走在改革的轨道上,也才能走在前头。
【让课程改革永远闪现“人”的身影,让学生发展永远成为目的,关注点还在于我们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要研究并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走向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中国教育所要探索、建构的育人模式。这一根本任务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和崇高价值,这也正是课程改革的境界。立德树人,首先要聚焦人、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真正确立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的理念,并使之成为信念。这意味并要求课程教学发生重大的转向:从追求分数转向追求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课程改革仍然为了所谓的知识和分数,那是改革方向的根本错误。这样的课程改革,人看不见了,学生缺席了,儿童不在场了,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去了。北京十一学校提出,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教人,正是这一理念的深刻表达。他们不是对学科教学的否定和排斥,而是强调课程的深处是人,教学的核心是人的学习。让课程改革永远闪现“人”的身影,让学生发展永远成为目的,关注点还在于我们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要研究并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和重要的国际组织共同关注并研究的主题,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我们国家正在研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也正在以核心素养的指向修改高中课程标准。这一切意味着课程改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改革。我们要向自己提问的是:准备好了吗?
【教学改革风生水起,但也暴露出一些困惑和问题,如何在“热闹”的表面看到隐藏的问题?这就要将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来对待,经过反思来改进。】
走向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改深化阶段有一些重点,在诸多重点中,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课程开发、编制很重要,课程实施——教学同样重要,而且从某种角度看,课程实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更具有实质意义。同时,教学改革也是课改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学改革总是难以突破,至今都没有根本性变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此外,教学改革风生水起,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创造,不少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这既体现了教师们参与改革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暴露出一些困惑和问题,如何在“热闹”的表面看到隐藏的问题?这就要将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来对待,经过反思来改进。
我以为,当前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以下一些根本性问题。一是要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为此,我们必须确立新的师生观,学生都是学习者,在教室没有纯粹的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改变教学结构,以学为主轴设计,让学走在前面,让学贯穿教学始终;设计教学活动,以学习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变更学习方式,坚持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二是以思维发展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鼓励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在课堂诞生精彩的观点。而这一切都应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展开。只有当课堂教学有了突破性进展、根本性变化,课程改革才会真正成功。
【深化课改的重中之重在于教师的发展,而教师发展不仅要树立超前的理念,也要超越专业、超越学科,培养大视野、大格局,最终才会写下大文章。】
走向教师创造
课程改革说到底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问题,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在课改中的成长,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历史与现实不止一次证明:教师是课改的主体力量,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改的理念、目标、要求才能得以落实,预定的目标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也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成为课程领导者,所有课程都要在教师的手中成为可实施的课程,成为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因此,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正在成为现实。
改革的路线也告诉我们,课改既要有自上而下的路线,又要有自下而上的智慧,二者需要有机结合。自上而下旨在进行顶层设计,自下而上旨在进行基层探索(包括个人创造),随着课改不断走向深入,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进课改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路线必然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创造者。我认为,课程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发展,当教师真正成为课改的主人,他自己也变成了课程。因此,深化课改的重中之重在于教师的发展,而教师发展不仅要树立超前的理念,也要超越专业、超越学科,培养大视野、大格局,最终才会写下大文章。促进教师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解放教师,让他们有专业的尊严,有发展的平台,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有自己的话语权。有的学校提出“教师课程”的概念,是从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角度提出来的,其实质是,教师是优秀的课程领导者。课改走向“教师创造”的这一趋势,已在深情地召唤我们。
【课程改革需要激情,但检视、反思的过程,就是走向理性、走向实践智慧的过程。反思品质的提升,是课改者成熟的标志。】
走向理性建设
课程改革需要激情,激情可以成就课改,可以成就教师。激情带来的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激情。认知世界还有另一种方式:理性。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在保持激情的同时,要培植自己的理性精神。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课程是有规定性的,符合规定性,才具备课程的意义,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所谓规定性,是指满足课程的各有关要素,并以此形成课程纲要或方案,这样才能避免课程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碎片化,才能保证课程水平和质量。当前,校本课程纲要的研制十分迫切,走向科学和规范,其实质是提升课程的专业化水平。第二,走向制度建设。课程改革必须有道德力量,但是道德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还需要有制度保证。当前,我们需要研制课程研究制度、课程开发制度、课堂教学制度、考试评价制度,等等。制度具有很强的刚性,但是制度的核心并不是束缚人,而是解放人,让师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制度应当让大家共同参与,让制度成为自己的事,一旦形成就应当严格遵守。第三,检视、反思已开发的课程,不追求数量,克服越多越好的误区。检视、反思的过程就是走向理性、走向实践智慧的过程。反思品质的提升是课改者成熟的标志。
随着改革的深入,课改还会有新的走向,我们必须保持敏感性,提升自己的判断力,不断在试错和创新中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
(作者系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