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之五:心理活动观察案例与学生一起冥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观察事件:

    周五上主题讨论课。本学期的主题讨论课之前加了两个环节:冥想和赞美。在冥想环节,大部分孩子会随着我的引导语越来越平静,但我看到,当我让孩子们(包括我自己)在心中默默说出“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时,王雨果流下了眼泪。我想,这应该是她与内在的自己连接上了吧。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每个孩子都显得十分平静。

    接着,我与孩子们进入赞美环节。仍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每个小组都在内部相互赞美同伴。我进行巡视时,刻意到王雨果身边停留了一下,我看到王雨果红着眼眶正给姜亦涵擦拭眼泪,并且有个很温暖的拥抱。我没出声,悄悄走开了。这个环节结束时,每个被欣赏的孩子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感受。轮到姜亦涵时,她说:“今天我被欣赏时,很开心,很感动,长这么大真正懂我的人很少,没想到以前和我经常吵架、闹别扭的人却是最懂我的人。”此刻,王雨果也流着泪、带着笑看着姜亦涵,轻轻地拍了一下她的背。

    看到这一幕,我被感动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们彼此理解时的温暖。当我把目光扫向全班学生时,他们的眼睛都发着光,脸上泛着红晕。这样的活动,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的内心一定在慢慢改变。那种欣赏的、赞美的、接受的、理解的、真诚的爱,在班级里流动。

    过了几天,在校园里遇到姜亦涵和王雨果,我说道:“老师发现你俩现在关系很铁呀!”姜亦涵笑着说:“老师,你知道吗?在咱们班,最了解我的就是你和王雨果。”我说:“太好了,有人懂你真好。”王雨果也笑着说:“四、五年级时,我俩经常吵架,谁也看不惯谁,现在却是最懂对方的人!”我说:“在一起那么久了,经历一些事情,就会慢慢遇到与自己最合拍的人了,这需要一些成长和经历。”王雨果说:“老师,我就觉得,不管与谁在一起,关系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无话不谈的闺蜜型,还有一种就是天天在一起吵来吵去的争斗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是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我很开心地说:“是的,老师看到了,在你们这个年龄,有一个很知心的朋友,真的很好!”两个女孩子洋溢着满脸的开心和幸福走开了。

    个人感悟:

    与孩子们一起冥想时,王雨果之所以流泪,一定是她被理解了、被接纳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种疗愈。接着,王雨果与姜亦涵之间的关系,让我看到了儿童心理的一种转化模式,从一种意识(吵架的关系)上升为心理(走进对方内心慢慢了解而接纳),从而形成认知(关系背后的法则)的过程。与他人产生关系,一个人才有可能走进他人的心灵世界,如同进入了另一个空间,明白了,再走出来,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王雨果告诉我,无论两个人在关系中呈现的状态如何,其实内心都是渴望被理解、被爱的,彼此之间越来越理解、接纳对方,关系就越稳定。王雨果与姜亦涵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内心世界,她们通过相互理解的方式让彼此成为心灵上的伙伴。就这一点而言,我并没有孩子们做得好。

    儿童是如此纯粹,有一个真实和安全的环境,他们就可以把一个内在的生命世界包容进来,并逐渐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内在生命空间。经历这么一个漫长过程之后,儿童会呈现那种自然而真实的喜悦和生命力,那种力量是向上的,是喷薄而出的。

    这两个孩子内心都渴望爱,都有爱的能力。对于成人来说,就是要给他们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允许他们表达,让孩子们完成自我创造的过程。正如《完整的成长》一书作者孙瑞雪所说: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精神……这些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本版作者均系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