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茶馆式教学”在解决什么——对话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人利,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

    上海市江宁路772号,这里是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建立的“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

    这里的负责人是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他领衔研发的“后茶馆式教学”曾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也被列入上海市教师培训课程。

    这位68岁的校长一直有着旺盛的研究能力。早在10多年前,张人利就将目光聚焦“家常课”教学实践研究。在他的推动下,一场名为“后茶馆式教学”的研究,在他主持工作的学校静悄悄地进行。

    “人的认知逻辑与学科逻辑并不重合,但教师却是循着学科逻辑在讲。”张人利说,“后茶馆式教学”旨在从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构教与学的方式,一直强调对人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

    回忆起当初的改革历程,张人利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学校教物理的副校长周骏的一段交流。

    “你不觉得教师在课上的话太多了吗?”

    “真的讲得太多了吗?我们物理成绩全区第一。”

    虽然周骏也明白张人利所要表达的观点,可真要改,依然顾虑重重。“传统教学效果挺好,万一一变,成绩下降了谁负责?”这几乎是所有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面临的最大困惑。

    张人利知道,改革不能以牺牲学生学业成绩为代价。但在尝试上“下水课”方面,他们之间还是达成了共识。

    于是,周骏在初二两个水平接近的班级,分别用传统方法和合作讨论的方法讲了同样的内容,一下课就进行随堂检测。结果显示,新的授课方式的确效果显著。尽管如此,周骏依然没有说服自己抛弃传统教学方式。

    但是,接下来第三个班级的课,结果依然如此。如此一节课一节课循证实验,物理学科的改革顺利推进。半年后,全区物理质量检查结果公布,周骏坚定了推动课堂改革的信念。物理学科教师成为学校课堂改革的先锋队。

    “理科行,文科可以吗?艺术类科目可以吗?”音乐教师李雯琳道出当时不少教师的疑惑,随着一次次实验,从物理到数学,从理科到文科,从小学部到初中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同这一理念,愿意在自己的课堂进行尝试。

    从此,循证实验成了“后茶馆式教学”最典型的行动研究方法。

    如今,作为“后茶馆式教学”的受益者,有教师说,以前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更多追求课堂行云流水、精彩华丽,而现在更专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上课时,通过设计暴露出学生哪里不会、不理解。“这样,虽然课堂没有那么完美,学生却可以收获更多。”

    “后茶馆式教学”的缘起

    中国教师报:“后茶馆式教学”研究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最初启动这一行动研究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张人利:在大量观课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一是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常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二是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学生是怎么思考的。三是教师没有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即使有也只是关注学业成绩的差异,除了布置大量练习之外,缺少其他办法。四是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

    以上4个弊端,主要聚焦于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核心问题上。这成为我们研究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中国教师报:“后茶馆式教学”从“茶馆式教学”成果中汲取了什么?

    张人利:为什么儿童的母语学习效果会很好?原因就在于,家长有意或无意地遵循了儿童学习母语的认知规律,让儿童在情境中学习、生活中学习。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探索出“茶馆式教学”,是以“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茶馆式教学以及之后许多教学改革的重要贡献在于,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进行讲解变成由教师帮助,以学生的认知为线索,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即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然而,如果试图用一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概括所有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遇到困难,因此需要传承、发展和创新。

    中国教师报:与全国其他教学改革经验相比,你认为“后茶馆式教学”有哪些不同点?

    张人利:我曾系统研究过许多媒体报道的典型经验。我认为,当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很清晰的,无论是当年辽宁盘锦魏书生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六步教学,还是山东杜郎口中学提倡的“预习展示,反馈达标”等,从教学的组织方式看,都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我们的“后茶馆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认识上传承、发展和创新而成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的。

    “后茶馆式教学”更关注对人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我们总结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二是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我们抓住教学方式的转变,聚焦“家常课”的实践,从而确定了4种教学方式:“书中学”和“做中学”,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分学科、分学段、分课型的研究,提炼了“后茶馆式教学”的N种教学方法。显然,“后茶馆式教学”已经把茶馆式教学等教学改革作为N种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

    中国教师报:“后茶馆式教学”是一个画面感很强的教学概念,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自主、有趣、对话,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张教师少讲。

    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为什么强调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过去,强调教师讲“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教师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重点”和“难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

    为了判断学生究竟能学会什么,教师应该让学生尝试先学。学生可以个体学会,也可以群体学会。群体学习常常成为个体学习后的自然选择。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学会?评价一定要融入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习题进行先学。这些问题、习题用于学生对自己、对其他学生评价,也用于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的学情分析,不仅分析“学生先学”之前,还要分析“先学”之后;不仅有备课时的静态分析,还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大大减少,学生的差异得到关注。

    中国教师报:能具体谈谈你所说的“相异构想”吗?

    张人利:一个人到学校来上课,他的头脑往往不是空的,这就是“相异构想”。平时试卷出现的选择题就是典型的“相异构想”。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真谛就是要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一位优秀的教师上课就会提出学生有可能产生“相异构想”的问题。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更值得合作学习呢?是难题吗?不是。我认为“相异构想”的问题更值得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有他们原有的知识、经历。这些知识、经历,有的能帮助新知识的掌握,有的却与新知识相悖。“相异构想”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不全面、不深刻的,还可以是正确的。如果不管学生在想什么,只认为教师讲得正确,那是灌输。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让学生、教师充分对话,这才是启发。学生可以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还可以与客观世界对话。教学中,学生完全可能在某一问题上有许多“相异构想”。

    举一个例子,比如军舰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会认为“因为接触面大”“因为下面是海水”等。“相异构想”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学习。因为一位教师很难同时与这么多学生逐一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别人的同时,自身也在提高。教师只有关注了学生的“相异构想”,学生的创新素养才可能得到呵护与培育。

    “议”是“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与核心环节。“议”的功能在于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和闪光点,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其实,两个基本特征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成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是教学论阐释;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这是认识论阐释。凸显基本特征,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克服课堂教学弊端。同时,基本特征反映了对茶馆式教学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也是形成“后茶馆式教学”各种策略的依据。

    课堂需要方法和策略护航

    中国教师报:“后茶馆式教学”研发了许多教学策略,其中有两大教学手段,请具体解读一下。

    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手段,一个是“脚手架”的创设,这是具有“后茶馆式教学”特征的特定手段。它把教师设计的问题、习题、图表、录像等称作“脚手架”。“脚手架”由教师创设,学生自己在学习中使用,是一种学具。但“脚手架”又是一种特定的学具,适合这个班级的“脚手架”,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班级。“脚手架”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技术。

    另一个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是具有“后茶馆式教学”特征的特定应用。这里的信息技术应用,既有在讲台之上的,也有在讲台之下的。讲台之下的应用有:用于独立学习,增加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选择性;用于合作学习,可以跨小组交流,讨论更充分;用于教学评价,更加快捷、精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读眼术:认识学生的科学方法     下一篇:课堂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