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批判性思维技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批判性思维已是近年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1948年美国心理学会全国大会之后,本杰明·布鲁姆率先开发了所谓“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包括知识和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能力。从那以后,就有了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热烈辩论。尽管关于批判性思维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看法,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人们需要对复杂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的确,21世纪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需要获得、理解、分析和分享信息。未来需要所谓的“多重读写能力”和“高端读写能力”,其中涉及自我规划和自我监督、理解力、善解人意、分析和评价能力——所有这些都因“核心的思维结构”而联系在一起。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如何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巧,最佳方法是什么。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项运动,把思维教学显性地带到课堂,由此引发各式各样的批判性思维专门课程、教学项目和教学资料的创新。目前的研究已表明,学生并不会自动地将这些思维技巧运用到重要的学科领域。也就是说,单独教授批判性思维的效果并不好。要想达到效果,必须使批判性思维成为教学大纲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是教会年幼的孩子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策略以解决问题。难点在于,如何把这些重要的教学目标转变为真实的、适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融入课程的每一节课中。实施这些目标和策略看起来也许难,但常常只是需要在课程的教法上做一点点轻微的变动。这里我介绍一些方法,方便教师能够帮助孩子们探究如何解决问题,组织个人的、目的性强的发现活动促进学习。

    不要随时准备好给学生答案。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也要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小学生常常因为不能马上找到椅子坐,或者找不到想要的彩笔,或是不小心戳破了正在书写的纸而着急。这时教师很容易就脱口而出,“从那边拿把椅子过来”“这里有一只红色的笔”或“找胶带贴起来”。为此,我们不如尝试这样的交流方式,“想想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想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试验这个方法。不管在教师眼里这是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即使看起来并不完美,学生们通常都会因为是自己亲自解决了问题而感到自豪。

    总是寻找“头脑风暴”的机会。在读一本书之前,花点时间看着封面讨论问题,看着插图中的背景和人物。假如封面有一个谷仓,就问孩子们这个故事是关于农场动物的还是关于外星人的。鼓励他们集思广益,想出一些可能在书里看到的东西。记录他们的回答,事后再来回顾。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多是用语言表现的,因此书面记录孩子的回答总是十分有益的。

    比较和对照每一件事。在做毛笔彩画活动之前,对比毛笔和蜡笔使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在苹果丰收的季节,比较不同品种苹果的形状、大小、味道和颜色;比较今天和昨天的天气;比较西瓜子和南瓜子、中山舰和旅游船、数字6和数字9、钢尺和卷尺,比较字和词、偏旁部首、读音拼写、意义和读音。鼓励学生观察细节,思考每一组对比物的用途和意义。

    分门别类。给一系列物品归类,对孩子们的想法持开放的态度。比如一组物品中有一把尺子、一卷胶带和一块巧克力,要求学生找出不同类的那一个。一个学生可能会排除巧克力,因为“巧克力可以吃”,另一个学生也许排除胶带,因为它是圆形的。这两个答案都应得到肯定,并且还可以探究其他可能性。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和提问的过程。

    鼓励创造性。不要总是把教师准备好的“节目”教给学生执行。尽量提供广泛的材料(彩色美术纸、棉球、毛毡、颜料等等)和工具(剪刀,毛笔、彩笔、粘胶等等),给出非常宽泛的指导。如果你只是要求学生创作一个给定大小的雪人,他们就必然调动他们关于雪、雪人和尺寸的知识;他们必须考虑所给材料的可能性和限制性;他们必须考虑和评价自己小肌肉运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他们必须做计划,实施计划,找到答案。他们必须是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他们必须创造一个雪人。

    把学习批判性思维贯穿课程标准。科学课上,孩子们能够为一只动物想一个并做一个窝;数学课上,孩子们把一组大小形状不一的饼干在全班平分。批判性思维也是初级语文和英语课的一个关键部分。为了促进阅读理解和叙事技巧,可以让孩子们重塑故事中的人物或背景,以不同的方式重述故事。特别是书面语言,其词汇、用法、定义和一套基本规则,为批判性思维提供难以想象的助力。当学生学会用语言解决一个问题或实现某个目标时,他所体会到的批评性思维的力量将难以磨灭。

    总的来说,教师应认识和尊重批判性思维技巧的价值,并把它们运用于早期的教育过程。事实证明,小学生能够进行令人惊讶的复杂思维,而且常常有超越教师期待的洞察力。原因之一,就是年幼的孩子常常更少受到先入为主的限制,对世界的奇妙具有更加开放的态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真诚地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单位系江汉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