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几个“不等式”
语文课堂有几个不等式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注意。
其一,一两个学生会了不等于其他学生也会了。我们在课堂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的问题刚抛出,还没等一分钟就开始提问,张三、李四、王五,两三个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问:“都明白了吗?”学生异口同声:“明白了!”于是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难道这几个学生明白了,其他学生就都明白了吗?他们进行思考了吗?他们的思考结果怎样?这些我们都看不到,听到的只是一句无可考证的话:“都明白了!”其实,不明白的学生大有人在,里面的“南郭先生”很多。
我们常讲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可是我们的课堂往往只面对几个学生,只与几个学生对话,其他学生做看客、陪客,这在公开课尤其突出。所以,教师不妨多提问几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中下等的学生,把补差放在课堂。教师也可以改变教学形式,先让学生把每个问题的答案写下来,一一展示。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又能看到学生的思维成果。接着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学生进行修改,教师再逐个检查学生的修改,课堂检查不完课后检查。这样的检查,保证了人人过关、人人进步。
为了每个学生的进步,我们的教学不要急,不要浮,不要虚。
其二,教师讲清楚了不等于学生就懂了。我们常听教师感叹:“课上都讲过了,怎么还是不会?”自以为讲清楚了,学生就应该懂了。其实不然,学生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自主构建的过程,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说到底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自己悟出来的才能真正理解,才能刻骨铭心,才能终身不忘。教师讲那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自主构建出来的,不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学生也许当时能把教师的话重复一遍,可是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或许还是不太理解和明白。
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应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他们“愤”和“悱”的时候再去启发,也许他们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教师的讲要有艺术,要通俗易懂,特别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要“举一反三”且“举三反一”。比如,讲了一次“读后感”怎么写,让学生练习写一次,学生就真正掌握“读后感”的写法了吗?没有,要经常讲,经常练!
其三,学生的回答正确不等于学生就真正理解了。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有些学生的回答很标准,但是否真正理解了,却要打个问号,因为现在学生手边的辅导资料很多,找到现成答案不难。这时,教师应谨慎,千万不能被学生的“精彩”回答所蒙蔽,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考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追问”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比如,学生说“幽静”的意思是“优雅安静”,这时可追问:“什么是优雅?”可以让学生举例子。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让学生换个说法检查是否真正理解。
其四,让学生读一读不等于学生就记住了。一名教师上《长江之歌》一课,课堂最后在屏幕上出示了赞美长江、黄河的古诗名句,让学生大声朗读,朗读完就宣布下课。一名教师上《鞋匠的儿子》一课,课尾号召学生向林肯学习,学习林肯的宽容大度。随后,音乐响起,屏幕上显示教师精心摘录的有关宽容的名言,让学生们带感情朗读,读完后即宣布下课,随即关闭多媒体。
课后,我让几个学生背一背有关长江、黄河的诗句和有关宽容的名言,有的学生还是不知道,有的只知道一句,而教师出示的那些大多不会背。
这样的镜头,我们的课堂经常可见。
课堂上,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一定要提醒学生做笔记,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应该记什么。教师在课堂应该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不要急于讲解。课后,教师应该检查学生的书本,看他们有没有记笔记,记的怎么样,对他们的笔记进行评价。长期坚持,学生定会养成课堂记笔记的好习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