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课改推进为何这么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近一段时间,“郝金伦事件”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并引发了教育内外的热议。

    按郝金伦的说法,他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感觉到自己力主的课改推进不下去。课改为什么推进不下去值得我们深思。

    一方面,说明改革是漫长而艰辛、复杂而险恶的,改革是会经历分娩般阵痛的,改革甚至会付出流泪或流血的代价。因为改革是对传统东西的抛弃,是对固有观念的破除,是对旧有势力的挑战,是对既得利益的摧毁。为什么许多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变化?为什么不少人在改革面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惧怕改革?为什么每一项改革都会遇到空前的阻力,都会招致一些是是非非、说长道短?其原因就在这里。

    其他改革如此,教育改革亦然。面对当下教育的墨守成规、生硬灌输,面对教师板起面孔的空洞说教以及挥舞教鞭体现无上的权威,面对孩子们的双手靠背、正襟危坐以及无条件接受和服从,面对课堂的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满了艰难。

    另一方面,改革作为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不仅需要良知、需要担当、需要胆魄,更需要常识、需要方法、需要智慧!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常识的回归。教育是人的事业,是慢的艺术,教育需要春风化雨,无声润物;需要积淀浸润,慢慢生成;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需要先易后难,各个击破;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课堂教学改革不能急躁冒进,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成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

    其次,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包容的胸怀。学校有学情、班级有班情、教师有师情、学生有生情,更何况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不确定性,因而课堂也充满许多变数。再好的鞋子只有适合的脚才能穿,再好的衣服只有合体才合身,再好的饭菜只有合口才合味,再好的教学模式只有适合学情、班情、师情、生情才有效。教学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在一个区域推动课改,可以有基本倡导,但不能固化为一种模式。如果不切实际地将教学模式固化,必然导致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过度依赖,必然束缚和伤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然影响到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以及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也必然带来相应的困难和阻力。

    教育管理者推进课改,可以引导,可以助力,但必须有开明的心态,包容教师、包容课堂、包容创新、包容探索,包容一切有利于孩子和课堂的教学模式。

    再者,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良好的关系。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关系”,不是指世俗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氛围、环境,一种和谐、协调,一种支持、认同,一种关切、关照。教育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教育的一切都置于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教育不可能单兵作战,教育需要大家互助同心、结伴同行,需要众人拾柴、抱团取暖。离开这些,教育发展包括课堂教学改革,都将障碍重重、寸步难行。有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首要的前提是“知己”才有“若比邻”。改革,需要更多同行者。

    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与社会经济、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涉及与家长学生之间、与校长教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局长需要做的是通过深入沟通、充分协调,对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施以积极影响,改变其对教育的态度,达成对教育的共识,消除对教育的误解和误读,减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无序冲突,从而形成教育发展的合力。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专业引领。课堂改革固然需要行政推动,因为局长、校长手中掌握许多资源,可以说,离开了局长、校长的推动,就没有真正的课改。然而,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理念引领,教师不能从观念上得到转变,思想上受到教益,如果没有典型引领,会让教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如果没有专家引领,不能让事实说话,不能让教师对课改有深度的获得感,不能让教师从真真切切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成果中受益,不能吸引他们自主参与、自发投入,而仅依靠行政手段和方式生硬地推动,今天一个会议,明天一个文件,后天一个通报,这样的课改绝对搞不下去,最后只会因带来众多反感而适得其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同为教育局长,作为教育变革的参与和见证者,我对改革的个中滋味深有体会。但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对涿鹿的改革我们也应给予一些反思和探讨,以此为鉴,为将来更好地参与和推动改革做足准备。

    愿教育改革之路越来越顺畅!

    (作者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