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不能“一个人战斗”
近期,《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围绕“郝金伦事件”组织了相关讨论,呈现了众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要表达的是:教育改革不能“一个人战斗”。
改革从来不是简单的事,常常要颠覆原有的秩序和规则,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管理者要考量如何智慧地减少改革阻力,以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大的成效;教育教学改革也不是一个人(局长、校长)的事,不仅需要众多敢为人先的“勇士”,更要广泛发动群众,让一项好的改革成为大多数人心甘情愿的行动。
因此,从“郝金伦事件”我们需要反思,区域性教育改革如何安全着陆。
据我对区域教育改革的观察和研究,不少地方存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强势主导和推行课改的现象,一线教师对课改没有发言权,大多是口服心不服。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师生“被课改”,只能被牵着鼻子走,疲于应付,造成各种新的矛盾与问题。特别是少数管理者不能把握教育的精髓,而是简单地以某种教学模式替代课改并强行推广,自然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诟病。有些地方甚至只是以课改为噱头谋政绩,“污染”了基层课改的健康土壤。所以,我们要摈弃“假课改”,抵制“伪课改”。
“强扭的瓜不甜”。区域课改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茁长成长”。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等社会力量的支持,必须凝聚他们的共识和智慧,兼顾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一个地区适合什么样的改革模式,最有话语权的不是教育主管部门,而是处在改革一线的广大教师,主政者不能“独权专政”,应给予一线教师参与改革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增强教师和家长的认同感,提高全面推行改革的公信力。在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的同时,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实施,激发基层教师改革的内在动力,避免“硬着陆”。
“好饭不怕晚”。教育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管理者应立足于本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切实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学会“温水煮青蛙”,合理设置改革的缓冲期,小步慢走、渐进到位,和谐、稳步、有序推进区域教育改革,确保改革走得更稳、更实、更有成效。
区域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唯有让广大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方能形成“人人渴望改革、人人努力改革”的良好局面,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