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的发展,学科主义在中小学仍有其基础教育的意义,但过度的“学科主义”课程分科越来越细,编制多作“加法”,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施中,教师往往缺乏对经验、对知识的系统把握。面对体系杂糅、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理念

    “FUN课程”理念定义为:自由飞翔,自然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自由飞翔:FUN课程的“F”,即自由的,意为学校关注学生立场,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在课程学习中自由飞翔。

    唯一的我:FUN课程的“U”,即唯一的,意为学校课程将为每一个学生订制独特的课程经历,以此培养独特个性。

    自然成长:FUN课程的“N”,即自然的,意为学校课程积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学规律,使课程更贴近自然与生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然成长。

    课程目标

    做有慧心、会生活的快乐少年:在课程中感受自然,享受生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课程中与同伴融洽相处,共同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品质。

    做有慧脑、会学习的快乐少年: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独特的见解和较强的思辨能力。

    做有慧手、会创造的快乐少年:重视学生的课程体验,真正启用学生的双手,在参与做一做、画一画、种一种、展一展等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课程参与,激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创新和完善中,与教师一起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课程内容

    “学科内”统整微改进。主要指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改进,在原有学科“单元教学目标”统整的基础上,从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自然、信息科技等学科着手,围绕学情,对教材进行纵向梳理,借鉴其他版本教材之优势,统整确立“单元主题课程”,制定“教学指南”。

    “学科间”统整微行动。在国家课程之间确立“主题课程”的内容,探索相关学科打通与重组的行动方案,既保持各学科原有知识的结构序列,又围绕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并进行适度整合,形成各学科优势融为一体的主题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实施。2013学年开始,学校以语文、品德与社会为样本学科,在各年级进行相关内容的统整,编制“活页教材”。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微构建。开展学校所有活动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统整研究,先将校本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社团活动等进行“三位一体”统整安排,然后以六大校园主题节“系列主题”为主轴,以“年级”为单位,采用平行班之间走班的方式,完善“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同时设立“普小梦舞台”“小小世界电视台”,提供活动展示平台。

    多元化评价的统整微研究。在遵循《绿色指标评价》及《成长记录册》基础上,整合学校原有的课程评价手册《智慧学分卡》、“摘星”评价制、《快乐活动评价表》等,重点针对“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评价指标,更多地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尝试多主体评价。

    课程实施

    “学科内”统整微改进。主要体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体现是否依据学校背景、文化形态、教师能力、教学风格,对国家课程进行符合学校实际的研究与实施。

    以一年级语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为例。教师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编制《一年级语文教学指南》,对一年级学生拼音、识字、朗读、表达、习惯等方面的教学提出清晰、具体的要求,包括整册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课时教学目标;精准制订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期有效达成目标;互相观课,在课堂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研究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易度;研究考试评价,以过程性、多样性考查替代一张考卷定分数的简单方式。

    “学科间”统整微行动。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教材编写体例上采用主题统整、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语文学科也采用主题编排方式,无论是主题还是内容,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有一定重合,同时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性、思想性以及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与社会学科也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

    由此,我们尝试打通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探索两门学科重组的行动方案,开展“语文+品德与社会”跨学科主题教学。这样,语文学科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与深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两者融合的价值远远超过单一学科。

    学校采用三步法,统整“语文——品德与社会”相关主题。

    第一步:研教材,立主题。

    学校组织语文兼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就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分析”“单元主题”“单元三维目标”“课时三维目标”等进行梳理,将具有相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科间纵向连贯,完成学科间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影响,确立主题课程,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化。

    第二步:梳课文,统内容。

    在细读文本、确立主题的基础上,项目组教师梳理出部分“语文——品德与社会”相关的统整内容(见上表)。

    第三步:定目标,细分解。

    在“语文——品德与社会”主题课程中,对于学习目标一致、内容接近的课文,如何教学是一个关键。一方面体现不同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终极目标上汇成一种力量,实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实践的融合,促进学生发展和“道”的形成。

    案例:忆往昔峥嵘岁月——《黄河颂》、《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

    语文学科:《黄河颂》

    这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章。诗人以“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岸”,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歌颂黄河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

    品德与社会学科:《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之《寻根问祖黄河源》

    主题课程统整的价值: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一单元《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之《寻根问祖黄河源》的历史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光未然的《黄河颂》提供了历史背景,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祖国的优秀儿女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而诗歌《黄河颂》磅礴的气势、押韵的文字、鲜明的节奏、整齐错落的句式,使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感性地理解黄河的历史知识。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微构建。“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主要立足两点。

    其一,“学科教师+班主任”两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学科教师负责学科德育内涵的梳理,紧扣教学内容渗透,班主任将有关活动整合实施,两者相辅相成。

    其二,“校本课程+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三位一体的统整实施,形成“校本课程菜单”,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学科围绕主题,调整学科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内涵,确定本月教学内容,形成“活页教材”。

    在此基础上,明确操作三步骤。

    第一步:梳理学科本质中的德育内涵,为主题节定基调。各学科都有自身的结构和体系,学科内容的德育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如数学学科其本质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思维方式的训练、数学美的鉴赏、数学精神的追求。前两项偏重于知识技能,后两项偏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数学节的主基调除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外,应培养学生以好奇心为基础,对理性的不懈追求。

    第二步:整合主题中多学科德育内涵,为主题节定旋律。各学科围绕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的主题,调整学科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内涵。如三月魅力语文节以“走进春天”为主题,体现语文学科本质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陶冶审美情趣。

    第三步:通过展示活动进行表现性评价,为主题节定节拍。减少机械的教育评价弊端,以活动过程的参与态度、行为习惯、团队意识、隐性感受、自尊自信以及发展潜力作为评价准则,通过摘星评价方式,关注表现性,体现过程性;完善“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学分评价,在主题节中体验快乐,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

    附:“语文—品社”主题统整

    

一年级

第一学期

二年级

第一学期

三年级

第一学期

四年级

第一学期

五年级

第一学期

主题

课程

我是小学生 祖国各地风光美 踏上美好旅程,欣赏各地风景重温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忆往昔峥嵘岁月 

1.我是小学生

2.王老师教我们语文

3.小花鼓

4.小山羊和小熊

1.鸟岛

2.长城和运河

3.迷人的秋色

4.黄山奇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