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之前,广西北海市涠洲岛上没有公办幼儿园。北海市机关幼儿园园长范徽丽带领7名女教师克服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拓荒海岛幼教,创造了高品质的幼儿教育。当地老百姓称坚守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岛上植被丰茂,风光秀美,如同一枚翡翠浮在海上,被誉为中国“最美海岛”,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度假天堂。

    但在初次登岛调研教育的北海市机关幼儿园园长范徽丽眼里,美丽无迹可寻,走进已停办的城仔小学,眼前闲置的校园,残垣断壁,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学校仅有的两幢教学楼,一幢被村民圈起来养羊,一幢被圈起来“养人”。“养”着十几个孩子的那幢楼,被人承包办成幼儿园,但没有像样的桌椅,没有基本的玩教具,更没有专业教师……一边是孩子,一边是羊,这让干了20多年学前教育的范徽丽感慨万千,她立志,一定要把涠洲岛的幼儿教育办起来。

    两年后,范徽丽梦想成真。2015年11月9日,在飘扬的五星红旗、随风摇曳的芒果树和清脆的海螺风铃声的见证下,由小学校园改建而成的涠洲岛幼儿园迎来了第一批小朋友,这是涠洲岛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幼儿园。

    从那天开始,一名园长,7名教师,一群孩子,谱写了一曲海岛幼儿教育发展的动人歌谣。

    海岛幼教拓荒者

    涠洲岛远离大陆,交通不便,物资贫乏,条件艰苦,许多教师不愿到岛上任教,教师不足和优秀教师流动频繁,一直困扰着岛上仅有的1所初中和3所小学。

    新创办的涠洲岛幼儿园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但在范徽丽的努力下,在北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各项政策支持下,首批7名女教师终于集结完毕。后来,这7名女教师被涠洲岛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七仙女”,她们是劳大佩、马力、唐上上、卜纯纯、叶长娟、李果芬、白静,除了副园长劳大佩和马力已婚,其余全是清一色90后。

    师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这些来自城市的年轻女孩,至少要在艰苦的海岛任教3年,她们承受得了各种困难吗?面对未知的环境和一群懵懂的孩子,她们会迎来怎样的挑战?在这7名女教师真正登岛之前,人们心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涠洲岛教育条件的落后,的确出乎大家的意料。船行海上,7名女教师默默承受着颠簸和翻江倒海的呕吐,当她们用小拖车将所有日用品、食物、教学用具等拖到幼儿园,以为终于可以歇口气时,眼前破败不堪的幼儿园,又让她们倒吸一口凉气。

    除了两幢重新装修的教学楼,整个园区没有配套设施,没有绿化,地面也没有任何硬化。岛上风大,风起时漫天黄土,几乎看不清眼前的路。教室的玻璃用手一摸,窗户干净了,手却黑了。

    更让这些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姑娘们不能忍受的是,这里经常停电停水,没有路灯,网络时有时无,与她们不离不弃的只有白天也到处乱窜的老鼠、蛇和蝎子,以及数不清叫不上名字的虫子。

    晚上更糟,太阳落下后,屋里墙上爬满了壁虎,夜深人静时,壁虎像小鸟一样咕咕地叫。

    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工作繁重,要离开吗?在经历短暂的迷茫后,“七仙女”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开始着手改善幼儿园环境。

    没有旗杆,大家一起动手制作;停电停水,自己蓄水,准备蜡烛;没有食堂,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姑娘们拿起了锅铲;没有网络,周末回市区下载歌曲、电影和书籍,拷贝到电脑带到岛上;没有活动场地,到岛上唯一的球馆“蹭球”打……“七仙女”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有着鲜明的个性,但是来到岛上后,无一例外成了坚强的“战士”,在恶劣的环境中练就了一身纯熟的生活本领。

    再艰苦的条件都能克服,但在最好的年华,却要远离家人和朋友,在海岛寂寞地坚守,这份孤独让她们备感心酸。白天还好,因为她们是属于孩子们的,还有阳光相伴,到了晚上,只能孤单地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生活单调枯燥,无聊、压抑、孤独,人生地不熟,难以交到朋友,没有活动和娱乐场所……想家了,有心事了,就一个人到海边散步;找不到倾诉对象,打电话给家人讲讲离别的苦,哭出来也不丢人,毕竟都是20出头的姑娘。

    环境再差,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七仙女”还是经受住海岛的重重考验,成为了坚守海岛的最美教师。

    困难就是资源

    生活的种种不适,还是顶住了,但让“七仙女”没想到的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涠洲岛幼儿园开园时,计划开设两个班,招收50个孩子,但报名情况异常火爆,人数超过80人。然而,孩子们入园后展现出的一些坏习惯,与家长们追求的优质教育形成了强烈反差。孩子们由于喜欢光着脚满地乱跑、乱滚,普遍给人脏兮兮的感觉,有的孩子还打老师,甚至随地大小便,讲究点的也是到树下解决。而且,与城里孩子不一样,岛上的孩子基本没有玩具,也不懂与其他人沟通。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没有精力或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们由此形成随心所欲、没有章法的习惯。但岛上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许多优点,比如主动吃饭,从来不挑食,爱吃水果,喜欢运动。

    于是,“七仙女”从最基本的习惯养成和礼仪教起,不仅教孩子们读懂厕所标志,还带着他们上厕所;孩子们不懂交流,与人交流有困难,她们就抱起孩子,抚摸他们,与他们聊天;“早上好!”“老师好!”“再见!”最基本的问候语,“七仙女”一遍遍地教。现在孩子们只要见到教师或客人,都会勇敢地大声打招呼。

    慢慢地,孩子们变了,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底,从怀疑这帮黄毛丫头能不能教好,到纷纷拜托一定要继续教下去。

    但更大的困难还在等着“七仙女”。因为刚开始办园,设施不全,没有大型玩具,缺乏教具,岛上物质资源又匮乏,教学资源的开发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创造。

    这时,交通不便反而成了优势,“七仙女”可以心无旁骛。于是,范徽丽带领大家从学习《涠洲岛志》入手,深入研究涠洲岛的历史和故事,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资源,根据涠洲岛地域、民俗特点,因地制宜,灵活施教,开发了适合涠洲岛幼儿的特色课程。

    身边所有看得见、用得到的东西,只要没有安全隐患,全都被“七仙女”用作教学,生动有趣,创意十足。教堂、海滩、榕树下,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岛上随处可见的贝壳、珊瑚石,被制作成玩教具;树叶和石头被制作成标本,废旧品也被做成玩具;绑上网线,轮胎就成了蹦床,帽子被做成了小猪;孩子们还学会在竹篾上做画,穿上芭蕉叶当衣服走秀;通过摄影向孩子们介绍岛上的风貌,再带孩子们实地勘察;教孩子们打沙包、踢毽子、跳方格等传统游戏;以最自然的方式教孩子们认识生物,夜晚去海边钓鱿鱼……

    在岛上,哪怕是没有经验的教师,也要挑起班主任的重担。缺乏经验,没有信心,害怕做不好,统统没关系,只要试着把孩子当朋友,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把孩子抱起来,学会当班主任,一切水到渠成。

    环境恶劣,那就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淳朴,“七仙女”根据海岛特殊的自然环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特色教学方法,真正让生活教育的理念在涠洲岛落地生根。

    “她们干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七仙女”很快学会了在岛上过日子。哪怕一周只有50元肉钱,她们也能精打细算,荤素搭配,做出香喷喷的饭菜;哪怕是最“娇生惯养”的独生女,也能做得一手好饭,成为大家的“管家婆”;岛上没有青菜,她们就自己种,生活的艰苦已经难不倒坚强的“女汉子”。

    最挥之不去的是孤独,她们也想到了排遣的办法。忙碌一天后,卜纯纯喜欢骑着电动车环绕岛屿,在无人的道路上高声歌唱;叶长娟喜欢一个人在沙滩上尽情奔跑,或是伴着海浪翻涌的声响跳上一支舞;白静踏遍了海岛的每个角落,喜欢看着晚霞,吹着海风,用相机记录每个美丽的瞬间;夜深了,在温暖的宿舍,借着昏黄的灯光,大家会静静地读书,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感动每一位教师的还有团队成员之间的情谊。李果芬不会做饭,几次把饭烧成糊糊,大家带着欢笑把饭糊糊一扫而光;唐上上买菜买贵了,大家的伙食需要缩减,但没有人指责抱怨,反而笑开了;不管是谁遇到生活或教学上的困难,所有教师都无条件伸出手相助;宿舍搬到西角小学后,教师们每天需要骑电动车上下班,但电动车数量有限,当回到宿舍的教师听说还有谁没离开幼儿园,会立刻返回去接……每一个暖心的细节,都在激励着大家坚定地走下去。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在温暖每一位教师。教师马力的故事最令人动容。刚开始,丈夫想让马力离开幼儿园,到南宁市生活,一家人团圆。最终,因为马力的努力劝说,并讲述了岛上发生的感人故事,马力的丈夫大为感动,选择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以及工作,到涠洲岛开办农家乐,与妻子共同扎根涠洲岛。

    孩子们发自心底的喜爱,家长们的理解和肯定,更是让“七仙女”有了永远也无法割舍的深厚感情。

    每天中午,给熟睡的孩子盖被子,凝视他们单纯可爱、天使般的面孔,是教师们最快乐的时候。现在,孩子们喜欢成群结队围绕在“七仙女”身边,管她们叫“妈妈”,每位教师都成了孩子们的偶像,孩子们会用稚嫩的声音道一声感谢。

    村民们尊重“七仙女”,全力配合幼儿园工作,他们怕老师们吃不好,每周都送去水果、蔬菜,每当村里有酒席就把菜打包送到幼儿园;早上,送孩子的家长听到有老师咳嗽,下午接孩子时就送来冰糖雪梨羹;每次家访,一根又一根香蕉不断往老师手里塞,甚至有的家长将整把香蕉砍下,一把把摞在地上,让老师们拿回宿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